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论坛:两岸需要理性寻求共同点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两岸需要理性寻求共同点


主持人、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赵春山


中兴大学法政学院院长蔡东杰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所长张显超


致理科技大学国贸系副教授张弘远


两岸政策协会副执行长张百达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林文程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唐开太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忠信


论坛现场


与会者合影

  中评社台北9月17日电(记者 郑汉龙)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与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邀请台湾专家学者在台北举办论坛,探讨“国际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论坛由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主持;评论员有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赵春山,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忠信、执行长林文程、副执行长张显超(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所长)及唐开太,中兴大学法政学院院长蔡东杰,致理科技大学国贸系副教授张弘远,两岸政策协会副执行长张百达等。

  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有很大变化,中美对抗可能长期化,两岸关系情势严峻、面临很多挑战;两岸都应该冷静思考,理性面对,寻求突破,不能让僵局持续下去。尤其台湾处境艰难,两面夹击,在美国原本就设法拉住台湾的时候中国大陆不要把台湾再往外推。与会者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待两岸发挥智慧恢复沟通和对话,减少误会和误判,维系两岸和平稳定。会中也有专家认为,两岸的未来应该是既统又独,统中独,独中有统;或者是“一中两治”,“一中”的“中”是指中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两治”是指两个政治实体,用“两治”来诠释“一中”,用“一中”来规范“两治”,“两治”不能脱离“一中”轨道。

  主持人、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认为,从美国发布国安报告以后,美中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过去三十年,从尼克松访问中国大陆,一直到去年为止,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很简单,就是把中国当作建设性战略伙伴,“一中原则”也很清楚。当时克林顿很认真地鼓励和欢迎中国大陆加入WTO,导致中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特朗普把这些当作美国错误的政策,认为美国当时不应该让中国大陆加入WTO,不应该让中国大陆迅速发展,认为美国当时的政策让中国大陆得以发展,所以他现在完全采取相反的政策——中国不再是战略伙伴,而是战略对手,这是一个完全的、根本的转变。

  许信良认为,这种转变不仅是特朗普个人推动的,是美国整个国家政策在支持,两党都在支持,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主流的政策。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改变,对全世界都是大事,对两岸更不用说。美国把中国大陆当作“战略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这种态度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这就是美国埃里森教授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新兴强权挑战既有强权必将导致的结果。

  许信良说,面对这样的新形势,理性很重要,无论是美国、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都需要理性;在美国拉台湾的时候,大陆不要把台湾进一步往美国推;同时,台湾面对美中对抗也需要理性应对。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赵春山说,两岸关系发展一直受到大陆、台湾及国际三个主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两岸面临的外部环境以美国因素最为重要。特朗普上台后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为了围堵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在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各个领域和中国进行权力竞赛。美中角力影响美国的两岸政策,台湾成为美国围堵中国大陆的一张牌。

  赵春山说,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两岸形势日趋严峻,而关键就是双方没有打开“沟而不通”的僵局,现在是“有沟无通”:有接触管道存在,但没有让它们发挥应有的功能。为了避免两岸关系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能让僵局无限期持续下去。为此他提出“两岸关系发展三原则”,即“和平共存”、“和平互动”、“和平统合”,做为打开僵局的思考模式;相信两岸“分久必合”,至于“统合”的形式,两岸应经由谈判研商来达成。

  中兴大学法政学院院长蔡东杰认为,目前的形势是“美中对抗”。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对抗,是政治力学平衡的问题: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力学概念,尽管中国和美国还存在很大的实力差距,但是对领先者来说,却也造成了压力。美中对抗不可避免,但还有一点防撞机制,即非战的普遍化。

  蔡东杰说,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对抗的,两岸同属于美苏之间的缓冲区,缓冲区的目的就是维稳,所以形成美苏共同对缓冲区进行维稳,两岸之间才能形成“斗而不破”的局面。可是,目前看起来,如果美中对抗,已经不存在缓冲区,只看到一条对抗线,就是岛链,而台湾就在这条岛链上面。

  蔡东杰说,两岸应该努力避险。两岸关系的本质从冲突开始,怎么解决,有两条路:一条是冲突,一条是不冲突。解决问题不是一蹴可就的,而需要一个过程:从冻结冲突,到建立沟通方式,再到寻求解决方案,在方案中再决定是A是B还是C。但是过去几十年中,两岸是从冻结冲突直接跳到寻求方案,两岸之间基本上没有沟通机制,而是一直丢出方案,这是很奇怪的。两岸关系很特殊,两岸应努力找到避险的空间。

  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长、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张显超认为,美中较量台湾插不上手;美中的大气候稳定,才会有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台湾才有可能维持现状。美中大局尘埃落定之前,尤其是在未来一两年内,估计两岸关系会相对困难。美中能和解、能走到一条路上,才会有比较宽广的未来;台湾也不想走回冷战的状态,而是希望有新的局面、用新的思维来处理两岸关系。

  张显超说,美中关系的历史轨迹是很微妙的。大抵来说,美国与中国不是敌人,双方之间是朋友关系的时间更长。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美国是一个新文化国家,所以双方会相互吸引,也能够互补。特朗普的小孙女去学中文、唱茉莉花,表示特朗普在骨子里不是真的讨厌中国,他是欣赏中国文化的。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唯一把赔款还给中国的是美国,这才有了两岸的清华大学;美国在清末时期,也主张不要分裂中国;二战时期,如果没有美国参战、协助中国打败日本,中国根本挺不住。

  张显超认为,美国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美中矛盾未必会以冲突的方式结束,这要看双方领导人怎么去认知对方。美中关系是朋友还是敌我矛盾,未来十年的发展非常关键。

  张显超还说,北京必须了解,蔡英文是民进党内的温和派,大陆不应排斥蔡。两岸之间并不是没有空间处理争议,恢复对话极为重要。

  致理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弘远认为,目前亚太地区整体情势出现新的变化,美中政经矛盾的激化连带影响周边地区国家间的互动模式。首先是过往的美日韩台之政经同盟关系,因为美中矛盾而出现结构性变化,中日关系趋于和缓,中韩关系重启连结,而两岸关系则陷入低迷。

  张弘远认为,在日韩两国移动对美态度后,美国开始强化对台、菲的联系与交流,试图在南海地区建构一个新的区域安全网,用以搭配印太战略的落实;东亚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重新拿捏与美中两国之间的关系,尝试建构等距外交。而台湾内政因素的制约,使得两岸关系在下半年进入紧张期,美国则藉此重新调整与台湾的关系,强化政治、军事交流与合作。

  张弘远说,鉴于美方逐渐强化对台湾的实质联系,台湾已然成为中美角力的重点,再加上大陆对台湾内部“去中”现象的高度敏感,将对台工作的重点放在“反独”层面。

  张弘远说,鉴于台湾安全依赖美国所提供的政策资源,但经济成长又分润于大陆市场,这个整体结构让台湾无法在美中对抗的状态中采取“亲中”立场,但也无法承受因为“拒中”带来的经济冲击,故相关变数均衡后的结果是设法强化美台关系,并推动“国家安全”状态的进化,但以不损失大陆市场参与的利益为机会成本。

  两岸政策协会副秘书长张百达说,过去一年多来,台美中三角关系出现急剧变化,彼此牵动,情势之复杂,已超越人们理解与掌握。

  张百达认为,不论隐含霸权主义与寻求绝对安全的“修昔底德陷井”,是否将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或是某种程度反映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否成为新时代国际主流社会所普遍接受的新安全观,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台美中三角关系新变局,处其一隅的两岸关系,如何避免沦为两只争斗大象脚下的草皮,这不仅考验当前两岸执政当局的战略视野与政治智慧,亦事关台湾的生存发展与战略主体性。

  为此,张达百提出四点建议,包括:一是避免意外军事冲突,二是管控当前政治分歧,三是持续争取恢复对话,四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尤其目前两岸领导人的两岸政策论述,并非全然没有交集,相信双方也都期待两岸关系能够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而非陷于不断内耗或冲突加剧的局面,或因受制外部所影响,乃至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林文程认为,两岸关系面临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取决于北京的政策。

  林文程说,最近两年多来,北京对台湾的打压一波强过一波。这有两种解释:第一,大陆对台湾社会完全不了解、对蔡英文完全不了解、对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台湾人民完全不理解;第二,大陆对台独的态度傲慢,不管台湾喜不喜欢,就只管打压。如果是第一种情形,那么两岸关系可能不算坏,不了解没关系,政策可以调整,两岸关系还有回旋的余地。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大陆认为两岸的情况已经有利于大陆,不管台湾受到打压后怎么想,这样两岸关系将是悲观的,两岸关系不会转向温和,也不会出现机遇。

  林文程说,许多美中研究的专家都提到,现在美中关系的问题在于中国大陆,而不是台湾。现在蔡英文已经受到很多挫折,甚至“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很多人批蔡政府不应该这么软弱。所以,美中都不应该把台湾视为问题的制造者。

  林文程还说,现在中国大陆的寒蝉效应对两岸关系形成障碍,大陆的学者已经不敢公开诠释蔡政府所提出的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政策。林文程认为,当台湾出现善意的声音时,大陆应该公开鼓励,才能有机会让两岸关系往前走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唐开太认为,美中和解才可能有两岸融冰。具体谈了几点感想:

  第一,目前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已经没有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党差异了,把中国大陆视为战略竞争者似乎成为了两党的共识。就算特朗普下台,新的总统上台,去修改对华战略也会存在许多局限性。

  第二,大家都提到了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崛起强权和现有强权之间爆发冲突的情形,从特朗普现在的美中贸易战做法来看,他是想通过中等收入陷阱来破解修昔底德陷阱,让你的经济增长没有办法到达那个程度,就没有办法来挑战美国的地位了。美国想用经济摩擦冲突,来化解未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这也是未来需要密切注意的。

  第三,美国想要部署印太战略,中国大陆则想推动一带一路,看起来这二者会造成对撞的态势,但这两件事还需要很多实质的东西去补足,我们也需要时间去观察。现在比较奇特的地方是,美国作为现在世界上唯一的霸权,他具有支付霸权稳定论下公众商品的能力,但是他的支付意愿在下降,他鼓励大家进行责任分担(responsibility share);一带一路则是中国通过共同的利益来吸引其他国家加入。这两套理念的发展,将会影响其他国家加入或追随这两个集团。

  第四,涉及到美中台三边的关系。过去的美国是不会做两岸之间的调和人,而是处于比较超然的位置。但是现在的情形之下,未来两岸出现矛盾的时候,美国也很难做局中调和的工作。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唐开太认为,习近平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担任中国大陆的领导人。我们发现他具有战略的能动性,比如说习马会的举行等。以目前北京对台湾强硬的态度来看,未来事件经历“发夹弯”的可能性在减少。美中台三边关系想要融冰,从目前的研判来看,只有美中和解,才有可能带来两岸融冰。

  唐开太说,这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光明的时代。针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一种声音认为还有一道门缝没有关上,有任何一丝机会,我们都要抓住。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忠信说,冷战期间,形成了对台湾命运很关键的战略转换(strategy paradigm change),那是一个地缘战略观的改变。现在的中美贸易战也是一种战略转换,台湾绝不是新的战略模式(paradigm)的主导者,顶多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湾是双重受害者。

  陈忠信说,通过整理台湾最近三四十年的社会思潮变化,可以发现在七十年代,由美日台三边关系延伸出来的“钓运”变为“统运”,是因为当时中国正在崛起,而当时民众对国民党也非常不满。“钓运”中有一批人,他们对统一持保留意见,因为大陆的文革刚刚结束,他们当时最关心的就是台湾问题,他们推动了“左运”,不是“左统”也不是“左独”。从钓运开始,台湾反攻大陆的思潮已经很少提到了,解放台湾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两岸问题的纠结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所以各种思潮也开始涌现。当时“左运”的人提出一个思维,即怎么解决统独问题,并有人提出十六字箴言:“不统不独,既统又独,统中有独,独中有统”。虽然听起来像和稀泥,但至少包括了很多要素。但近三四十年以来,这种类似“和稀泥”的想法没有向可操作的方向去努力。

  陈忠信说,现在两岸问题处在一个转变的过程中,转变的一种可能是走向新冷战,肯定和旧冷战的状况会有所不同,现在从经济的角度去处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对撞,这对两岸来说都将是悲剧。

  许信良最后总结时说,如果两岸之间只有冲突没有理性,美中不能超越民族主义的话,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双方如果想要避免冲突,就应该想像并且设立一个共同目标。同样的道理,两岸也是一样,如果两岸用民族主义去对付对方,问题是无解的,除非能够达到一个共融。两岸问题要解决也很简单,就是达到“统中有独,独中有统”。所以,不仅美中需要通过理性寻求共同点,两岸关系也需要如此。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也参加了论坛。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444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