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吴晓求:中国金融未来应走向大国金融

热点搜索

吴晓求:中国金融未来应走向大国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做主题演讲(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9月30日电(记者 海涵)29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二届年会(2018)时表示,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二届年会(2018)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承办。其主题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金融学科发展”。会议邀请了来自多个高校、研究机构、智库的专家学者共话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

  吴晓求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在规模、结构、业态、功能等方面朝着市场化方向发生了不可逆的根本性变化,在资源配置方式、风险分散机制和监管模式改革等领域朝着现代金融方向发生了重要改革,在开放和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方向明确、方法谨慎的试错性探索。中国金融不仅彻底完成了从计划性金融到市场化金融的转型,而且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中国金融的未来如何定位?吴晓求表示,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中国必须构建与大国经济规模、结构和特征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中国未来所构建的大国金融应该是开放的,具有强大的基于市场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和风险分散功能相统一的特征。中国的大国金融模式也可简约地概括为,是一种基于发达市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国未来所构建的具有大国金融核心元素的现代金融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金融体系一定是高度市场化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多地甚至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顺应金融“脱媒”趋势,不断扩大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规模,推动金融结构想着富有弹性、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变革,改善金融功能,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

  其二,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金融体系一定是高科技的金融体系。未来高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将会比过去任何时候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技术进步将对大数据进行更加有效地整合,区块链将大幅度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改变金融运行的场景和效率,所有这些都将对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颠覆金融的基石——信用的内涵和评价准则。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所形成的新金融业态或第三金融业态,会使金融的基因发生重要变异,使其逐步摆脱传统金融的时空约束。这种金融业态在风险识别上更有效率,客户群将得到有效延伸。科技的力量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的助推者。金融的科技化是未来金融的基本趋势。

  其三,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金融体系一定是开放的。从世界金融发展历史看,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大国的金融不是开放的,美国如此,英国如此,即使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也是如此。全球性大国的金融之所以是开放性的金融,是因为金融资源的集聚效应和风险的全球分散。开放的全球有利于制度的进步、法治的完善、价格的有效形成和金融功能的全部提升。对中国而言,开放的金融意味着人民币必须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既是中国投资者的市场,也是全球投资者的市场。

  吴晓求指出,中国要构建的大国金融除了要满足上述三个特征之外,还要在结构上具有以下要素:
 
  一是,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这是中国大国金融的重要基石,这样的资本市场具有资源特别是存量资源调整、风险流动和分散、经济成长财富效应等功能。

  二是,灵活而有效的市场创新能力和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这样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核心是必须有效提供四种服务:流动性;过滤风险:创造产品并通过市场机制发现价格;基于金融市场产品的风险组合或资产增值服务。

  三是,具有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安全、便捷的支付体系。如果说发达的资本市场主要承担配置风险或财富管理的功能,是现代金融体系中大国金融心脏的话,那么通畅的货币市场则主要负责流动性管理,便捷而安全的支付体系则是流动的血管,它们共同构成大国金融的血液循环。

  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既包括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更包括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的重要作用,还包括储备市场的地位。

  吴晓求表示,上述四个因素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国大国金融的基本框架。中国大国金融的战略目标是,建设21世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不是货币交易中心和货币定价中心,那是伦敦市场的功能,而是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中心,是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

  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移动轨迹的深层原因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既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全球金融变革的重大事件。

  吴晓求指出,2009年4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设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由于2015年股市危机,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和汇率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等内外部原因,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不会改变,但时间要延后。根据十九大关于中国经济2030和2050战略目标设计和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市场环境以及汇改的实际情况,中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时间表要作适当调整。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可简要概括为:到2030年,将沪深交易所为基础的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全球金融市场新的增长极,并将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完成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届时,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率应该达到1:1的临界值。

  最后,吴晓求说,金融活动远比实体经济活动复杂而敏感,一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化的政策设计需要谨慎而理性。中国在实现大国金融和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过程中,会遇到比中国加入WT0时及之后遇到的困难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会引发全球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市场格局的大调整,对此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心理预期。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755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