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渔会总干事蔡月娇:澎湖命脉三大隐忧!

热点搜索

渔会总干事蔡月娇:澎湖命脉三大隐忧!


蔡月娇。(中评社 杨腾凯摄)


澎湖区渔会外观。(中评社 杨腾凯摄)


澎湖区渔会内部办公空间。(中评社 杨腾凯摄)


澎湖渔民在整理捕鱼网。(中评社 杨腾凯摄)


渔船回到澎湖港口躲避台风。(中评社 杨腾凯摄)


渔民晒鱼乾。(中评社 杨腾凯摄)

  中评社澎湖10月4日电(记者 杨腾凯)澎湖县由90个大小群岛组成,渔业与观光业是当地两大经济命脉。澎湖区渔会总干事蔡月娇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澎湖渔业正面临着资源渐渐枯竭、年轻人不愿投入渔业,以及政府严格管制卸鱼的问题,成本高渔获少,讨海越来越辛苦,澎湖渔船数量从全盛时期的5千艘,现在只剩1千到2千艘。

  中评社记者9月25日至28日前往澎湖采访,并寻访与两岸有关的历史记忆。

  蔡月娇为1959年生,1990年进入澎湖区渔会服务,从基层雇员做起,后来一路升为助理干事、干事、总干事,渔会工作资历长达28年。

  蔡月娇表示,澎湖就是以渔业立县,特色鱼产包括丁香鱼、马粪海胆、章鱼等,澎湖区渔会则是澎湖最大的人民团体,会员有2万多人,澎湖区农会大概只有6千人左右。

  蔡月娇告诉中评社,澎湖2015年渔产销售的产值为新台币3.3亿元,2016年为3.1亿元,2017年则为3.7亿元,当渔获量减少,渔获价格就会提高,所以整体产值不见得会减退,但这两年渔获真的锐减很多。

  蔡月娇指出,渔获减少,除了气候变迁影响外,台湾人对于资源保育的观念并不好也是原因,以前澎湖整海都是马粪海胆,现在则几乎快捕不到,县府只好出手管制,每年只开放7月到9月可以采补,其他时间完全禁止。以前海胆每台斤400到500元,现在每台斤价格已破1000元。

  蔡月娇表示,现代捕鱼仪器越来越精密,渔船的卫星定位精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在哪里有鱼可以补,都能充分掌握,每年同一时间就到该地捕捞,鱼只的源头就都被捞光了。

  蔡月娇指出,从事渔业的年轻人短少,也是一大问题,台湾少子化,父母多鼓励小孩子读书,渔船出海作业都得请外劳,外劳包含薪资、伙食、健保、工作安定费等,一个月成本需要3.2万元到3.5万元,一般小船大概请1到2名大陆渔工,大一点的则要6个到8个,很多船都是只有船长是澎湖人,其他渔工都是外劳,成本相当高,渔民渔获又减少,讨海越来越辛苦。

  此外,蔡月娇也提到,去年起政府加强管制渔业,把管理远洋渔业那一套繁杂的手续,例如严格的卸鱼声明等,也套用到沿近海渔业上,违规就罚款数万元,申诉也没有用,澎湖几乎都是沿近海渔业,导致澎湖在地渔民相当反感。

  蔡月娇表示,光看澎湖的渔船量就知道渔业萎缩了多少,以前最顶峰时,澎湖县有将近5千艘渔船,现在只剩下1千到2千艘。

  不过,蔡月娇指出,政府单位例如种苗繁养场现正积极复育鱼苗、虾苗、蟹苗,渔业署也经常投放人工鱼礁,成效已有浮现,希望澎湖的渔业资源可以渐渐复兴。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3873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