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西藏一个生态移民家庭的“二次创业”

热点搜索

西藏一个生态移民家庭的“二次创业”

  中评社香港10月10日电/家乡的海拔有多高?15年前,阿佐很难说清楚。现在,他知道:“那里被称为‘生命禁区’。”

  新华社报道,阿佐今年55岁,世代居住的贡觉县阿旺乡金古村,地处长江上游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金沙江流域,当地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

  在空气稀薄的草原上,阿佐40岁以前只有一个人生目标:“让全家14口人吃饱穿暖,过得更好。”

  夏天是金古村最美的季节,水草丰沛,山坡上长满了各种野花。然而一到冬季,阴天暴雪频繁,晴天风沙肆虐,阿佐年轻时就患上了高血压。

  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正式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禁止采伐天然林。同时,在像阿佐家乡一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从2000年到2003年,当地先后搬迁2508户15183人,阿佐全家也离开了金古村,搬到一千多公里外的林芝。

  虽然要搬过去的地方是“西藏江南”,听说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发展机会要好百倍,但是阿佐有很多担忧:“过去之后,人生地不熟,话也听不懂,日子怎么过?”

  在西藏,不同地区所说的藏语差异很大。有的地方,仅一山之隔,两个村庄之间就说不同的方言。

  更为关键的是,阿佐家当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挖虫草,搬到新的村子里,就少了这份收入。

  2001年,村里第一批搬迁户走了,但阿佐一家并不在其中。

  “他们搬过去之后,都说特别好。”阿佐这才放了心。2003年,他终于决定带着父母兄弟姐妹一家14口搬家。

  新家位于林芝市八一镇多布村,这里海拔仅3000米,毗邻318国道,距离林芝市区车程20分钟左右。

  村里按每人2.5亩的标准给他们分配了耕地,并提供了1000元的买牛补贴,还修了150平方米的房子。阿佐说:“当时村里的房子都很一般,但是给我们的却是最好的。”

  即便如此,搬迁后第一年的“二次创业”,对阿佐来说并不顺利。

  阿佐放牧近40年,突然要学种地,他连铁锹、锄头、犁怎么使也不会。说了半辈子昌都话的他,面对操着林芝话的新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怎么办?不会耕地,村里就派人来教。不会说当地方言,他就一点点跟着别人学。

  “村里说可以免费帮我种3年地,但我用了2年,就不需要他们帮忙了。”谈到这,阿佐一脸自豪。

  地会种了,语言也渐渐通了,阿佐一家还在附近开了个小商店,做起了生意,专卖各类西藏土特产。

  如今,加上政府的补贴,阿佐一家年收入可达20万元人民币,这是他们当年在金古村年收入的10倍。他还新盖了两层楼的藏式民居,面积有300多平方米。

  “来之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阿佐说。

  更让他自豪的是,作为多布村58户居民中的“外来户”,阿佐不仅站住了脚跟,还在2008年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为致富“带头人”。

  在当地村民眼里,阿佐为人正派,头脑灵活,帮他们解决了不少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阿佐喜欢自己的新家乡。他说:“这里气候好,我的高血压都不怎么犯了,交通也便利,村民们也很友善。”

  2012年,阿佐曾回昌都老家探亲。“现在家乡那边的环境好了,树多了不少,人们的生活也比以前好了。”他说。

  官方数据显示,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西藏实施以来,工程区内林地面积由1839.33万亩增加到2032.4万亩,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15000多名农牧民通过生态搬迁安置,积极参与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开展生态旅游、兴办家庭旅馆、采集林下资源等,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真的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碰上了好政策。”再次创业成功的阿佐笑着说:“现在,不管是谁说什么,我都不愿意再回去了。”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042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