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论坛: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影响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影响


与会者合影


李义虎


陈文鑫


严峻


李振广


锺厚涛


罗祥喜

  中评社香港10月29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不久前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会议室举办思想者论坛,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陈文鑫、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严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锺厚涛、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与会。论坛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主持,与会者围绕中美关系目前发生的变化,以及美国在台湾问题方面的言行,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以《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两岸关系变局》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李义虎:开场白

  中评社此次论坛的议题为“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两岸关系变局”。当前中美贸易战已经开打,关于“美台关系变化与两岸变局”的研讨很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近期有消息称,美国国会对总统加税的权力进行限制,而美国国会的建制派比较多,因此美国在涉台问题上的动向值得关注。从当前来看,美国打“台湾牌”的几率在上升,关于此,美国方面分为两拨:一拨是国会,国会通过出台各种法案(诸如《国防授权法案》、《与台湾交往法》等)来打“台湾牌”;还有一拨是政府,政府打“台湾牌”的行为包括特朗普和蔡英文通话、特朗普挑战“一中”等。客观上来看,美国国会与政府形成互相勾连的效应。

  本次论坛请来了在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有研究的专家,希望大家可以就“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两岸关系变局”这一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现在开始讨论。
  陈文鑫:美国对台政策变化的背景

  美国对台政策最近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关于美国对台政策变化的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美国对台政策变化和美国亚太政策变化有关。可以分析2016年7月份,美国共和党党纲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看党纲,台湾是放在“加强美国的亚太领导力”这一部分讲的。过去我们说,共和党和民主党党纲都只是竞选纲领,当选后并不一定会执行。但特朗普是一个特例,很多竞选中说的话,他在上台后都在落实。

  特朗普上台后,很多政策都在反奥巴马。特朗普认为,美国在亚太做得还不够。奥巴马当时在亚太很多精力聚焦在南海,在台湾问题上比较克制,甚至不让台湾提交军售的申请。所以,我认为,特朗普上台后,在这方面会有些变化。

  如果评估特朗普的联盟政策,很多竞选中的承诺,比如让盟友承担更多责任,在上台后也在落实。他不是要放弃盟友,而是要加强和地区盟友的关系。那么,台湾作为美国一个重要的地区战略伙伴,未来美国在这方面会有更多动作。

  其次,美国对台政策变化和对华政策的变化有关。2010年后,中美关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201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中美关系到达了临界点”,一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一直都在进行,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结论。有观点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是失败的,包括过去认为在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会让中国在经济上更加开放,在军事上有了美国的联盟政策,可以迫使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服从美国的领导,坚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及有一些人认为,让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可以让中国减少挑衅性,拥护美国的领导。但是他们发现,这些战略在新的条件下是失败的,所以在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台湾在美国的对华战略变化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美国对华的三张牌——三个“T”,台湾、贸易、西藏,今后这些议题陆续都会冒出来。相对于经贸,台湾问题影响会更大。

  美国战略界对过去30年对华政策的评估发现,现在影响美国对华政策,不仅是中美实力的缩小,更大的是,中美之间的价值观的差距,美国方面对此更加担心。实际上,根据西方研究,如果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在实力上会不会产生大的威胁的指标,就是崛起国的实力能否达到守成国的80%,达到这一指标的时候威胁最大,双方的冲突也最大。但现在看,中国的经济实力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但是美国方面更加担心的是,中国在价值观方面对美国造成挑战。

  所以特朗普在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提出,要捍卫美国的生活方式。这个提法很罕见。过去美国是比较自信的,认为这一套做法能够引领世界,但现在美国的这种战略自信在缩减,尤其是中国治理国家的这种方式对美国造成比较大的挑战的情况下。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台湾被美国视为共享所谓的“民主、经济自由、法治”,当然是美国能够打的一张牌。所以,现在美国在涉台方面的一些动作,也有试探的考虑,就是美国认为要维持地区秩序和他们的一套治理体制。

  最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和美国政党的更替有关系。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其对台政策可能会和共和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现在要看特朗普对台湾的看法。特朗普胜选后,在台湾政策上的表态,存在很大的交易性质,包括他说一中政策不是不能谈。

  所以,如果现在对美国的对台政策下一个判断,究竟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变化,我认为,现在还处在量变的过程中,但美方有推动其向质变发展的强烈冲动。如果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进行比较好的管控,可以防止出现质的变化。现在美国对台政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我们的核心利益。如果美国对台政策更有对抗性,对中美关系的大的氛围非常不利,所以,需要我们双方进行管控。

  我认为我们双方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克制。现在,需要对中美关系的各个问题选择不同的对策。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或许会出现反复,特别是对“一中”的解读,可能会再出一些“幺蛾子”,所以我们需要在核心问题上给美方划红线,让他们知道这样对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严峻:美台关系是否已经质变  需要慎重评判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中评思想者论坛,因为这次的议题在台湾问题上非常重要。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主要对手不是台湾当局,而是美国。这点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将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美国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大陆对台政策也必须做重大调整,甚至是根本性的调整。最近一段时期有关美国对台政策发生变化的议论很多,甚至有人说美国对台政策已经发生了质变。到底是质变还只是量变,这点我下面再分析。但不管怎样,美国对台政策发生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美国对台政策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就一直在变化中,只不过这次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所以引发各方的关注。

  不过,我们说它变化大,就已经发生的情况看,其实主要体现在美国通过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涉台法案,其中主要是2017年12月生效的《美国2018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该法第1259条强调“强化美台防备关系”,提出包括邀请台军参与美军“红旗军事演习”、考虑重启美台军舰相互停泊对方港口可行性等;另一个就是今年3月通过的《The Taiwan Travel Act》,一般翻译成《台湾旅行法》,当然,“旅行”在现代中文里一般容易被理解为观光性质的旅游,但“travel”这个词的英文本意是指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即go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所以该法比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台湾通行法》,即该法允许(allow)美台人员,含所有层级官员(officials at all levels)从一个地方(台湾或美国)通行到另一个地方(美国或台湾)。大陆官方现在译为《与台湾交往法》,则直接点出了该法的实质,即这是个允许美台高层“交往”、互访的法。我们说这两个法代表美台关系的重大变化,因为它们从法律上肯定了美台军事关系除了已有的美国对台军售之外,还可以进行上述公开的军事合作,以及规定美台高层之间可以公开交往。这种以法律形式规定此类“公开”行为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其实算不算质变,关键看如何定义美台关系质变的标准。这一标准从中国大陆的视角出发,还是应该回到1979年中美建交时有关台湾问题的“三原则”,即“断交”、“废约”、“撤军”。如果突破了以上三原则中的任何一条,我们就可以说美台关系发生了质变。从目前情况看,这些美国国会通过的法中规定的情况一旦真实发生,例如美国军舰公然停泊在台湾港口,这就有可能是对“撤军”的背弃;美台军队如果经常公开联合军事演习,应该也可算是一种实质的军事同盟,是对“废约”的背弃;美台高层互访,尤其是带有较强“主权”性质的官员,如台“行政院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甚至“总统”访美并与美方外交、国防等部门官员会面,则应该算是对“断交”的实质反动。那么,这些情况真正发生后,可以说美台关系发生了“质变”。而现在这一切仍仅是“法律之许可”,而非“发生之现实”,因此对于它们是否代表美台关系质变,还应该再慎重评判。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除了上述这些美台关系的新动向,“美国在台协会”在台湾内湖建设大型新馆舍应该也算一个大动作。是的,这是一个大动作,但可能也还不能说代表了美台关系发生质变。但如果美国一改信义路旧馆维安做法,公然派遣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着军装进入AIT台北办事处,那么这比美舰泊台可能更具有驻军色彩,对“三原则”中的“撤军”将产生巨大冲击,这同时也将是对“断交”的背弃,因为只有美国驻外使领馆才需要陆战队站岗。如果美国陆战队进驻台湾,也就意味着美国承认AIT台北办事处是“使、领馆”,那从逻辑上推演,也就是美国承认台湾是一个与美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当然,近一两年来美台之间还出现了一些其它显示双方关系提升的动作,如美国核准提供台湾潜艇制造所需的“行销许可证”(marketing license)、双方国防工业会议从一年举办一次增加为一年举办两次且一次在台湾召开、美国将台湾列为“全球入境计划”伙伴等。但这些动作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美台关系上“量的增长”,它们共同为今后可能的“质的变化”作了铺垫。可以说,当前量变正在一步步逼近质变的临界点。

  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  与对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美国为什么要调整对台政策?这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因为在美国看来,对台政策是其对华政策的一环,如果对华政策改变,那么对台政策必然随之改变。总的来看,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剧变,一改过去数十年“吸纳中国进而改变中国”的路径选择,主张对华全面高压遏制。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公开将中国确立为“战略竞争对手”;《国防战略报告》提出美国安全的首要关切不再是恐怖主义而是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其中主要剑指中、俄;《核态势评估》将中国同俄罗斯并列为美国核安全的主要威胁;更不用说最近美国铁了心开打意在遏制、摧毁“中国制造2025”的贸易战。

  为了打击与遏制中国,美国在经贸、科技、海洋甚至网络全面着手,台湾问题既然是中方关切的、事关核心利益的问题,自然也成为美国认为分量很重的一张牌,用“台湾牌”来牵制、打击中国成为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调整几乎是在美国各界在此问题上形成广泛共识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中美国国会更是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率先推出系列亲台法案,特朗普则是顺水推舟地签署,并视之为今后对华交涉、要价时可以打的“大牌”。

  美国对台政策变化对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未来主要的危险在哪里?这里我还是想从上述《国防授权法》和《与台湾交往法》谈起。这些法中的那些条款尽管只是sense of congress,即“国会意见”,但在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总统签署后,已经成为法律,当然是有法律效力的,不过美国行政部门对此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不一定落实其中的条款,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其对行政部门是否必须主动施行没有强制力。但是,我觉得这里可能还得做点区分:对于《国防授权法》中有关派遣军舰泊靠台湾港口或者让台军参加美军演习,白宫和五角大楼拥有绝对的“发动权”,即只要行政部门和美国军方不“发动”,国会通过的这些法中的涉台条款的内容就实现不了;但《与台湾交往法》有点不同,邀请台高层访美的发动权不全掌握在美国行政部门手中,即便美国行政部门不邀请台官员来访,美国国会、大学及其它机构也都可以邀请台官员来访,甚至台官员也可以自己要求赴美。

  若发生这种情形,美国行政部门可能声称在法律上很难阻止台官员入境,因为公开阻挡入境可能引发有关机构指控行政部门违反该法,甚至可能因此打官司,而在这一司法诉讼中美国行政当局存在败诉可能。当然美国行政部门可以在得知相关消息后,私下找台湾当局沟通,要台方相关人员主动放弃赴美。但无论如何,《与台湾交往法》通过后,美台高层互访的可能性大幅提升,一旦发生类似1995年李登辉访美的情形,那么再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恐怕难以避免。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方面认为《与台湾交往法》中的相关规定和《与台湾关系法》并不冲突,多年来之所以美台没有高层官员尤其是敏感部门高官互访,是因为美国自我设限(self-imposed restriction),现在规定这些互访条款,只不过是对过去“不当”做法的纠正。
  在这种认识下,未来可能发生美国高官访台的情形。历史上美国内阁级官员曾经访问过台湾,但主要是经贸、环保等部门的官员,未来不排除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高官访台。也可能发生台湾高官甚至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应美国政府邀请访美的事件。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在美国国会、美国某大学或者某基金会等机构邀请台高层访美时,美国行政当局做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声称《与台湾交往法》是参众两院都无异议通过的法,对这种国会议员高度一致的意见美国政府必须尊重,因此“很难挡”,从而与美国国内亲台势力唱红白脸,一起利用“台湾牌”向中国政府施压,或者以其作为向中国在其它方面勒索的工具。

  军事合作:美台关系危险点之一

  另一个危险点在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提升。美方的气焰还是十分嚣张,在“2019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中继续提出美军要参加台湾的“汉光演习”等军演。当然,美国军队直接出现在台湾的可能性目前看还不大,但双方军事合作关系的提升却是一种现实,不久前葛来仪说美台军人将在所罗门群岛联合进行演习,事实上这种演习过去就有,但过去一直是低调进行,这次则是大张旗鼓,期间透露的信息就是一种切香肠式的策略,企图让中国政府一步步地“习惯”美台间可以有更多更公开的军事合作。

  美国军舰可能不会提前宣布将停靠台湾某个港口,但如果某艘舰艇在靠近台湾海岸时突然“坏”了,需要靠岸维修,那怎么办?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特别是如果美国军舰今后加大在台湾海峡巡航的频率,加上其航行时距离台湾海岸非常近,所以完全可以找个借口或者有意制造个“意外”实现美舰泊台,就像当年美国军机“迫降”台湾维修一样。这种打擦边球而实现《2018国防授权法》相关条款的做法也将带来新的风险。

  至于美国对台军售,多年来美国的做法事实上一直在破坏《八一七公报》,也已经公然出售一些攻击性的武器给台湾,今后美国对台军售将进一步走向常态化,在一些敏感技术上向台湾开放,从而不断挑战中方的忍耐度。

  至于一些更激进、更危险的动作,比如美国众议员、国会“台湾连线”发起人之一罗拉巴克提议“放弃一个中国政策”、“恢复与台湾的邦交关系”、“承认台湾为主权国家”,目前看只是个别政客的意见,还不会形成美国政府的政策。因为美国政府认为无须放弃“一个中国政策”就能玩“台湾牌”。最近两个事例很能反映美国的对台政策:一个是美国国务院在有关“中华民国国旗”不能上美国政府官网时表示,美国“不承认台湾是个主权国家,不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另一个是美国国防部在《核态势评估》相关图片中,更改了原先将台湾与中国大陆颜色标注一致的“错误”标法,这事实上显示美国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在所谓“一个中国政策”上的两面手法:一方面,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在有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上始终用含糊的“acknowledge”,并在多个场合说明这个词表示美国并未明确接受(accept)中方这一立场。

  所以,在所谓“一个中国政策”下,美国的基本态度是:承认PRC政府代表中国,也不认可台湾有“国家地位”,但由于不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如何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上用不着与中国政府商量,这也是美国所谓“六项保证”的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六项保证”有一步步走向公开化、法制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美国可能认为,只要不与台湾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那么怎么发展美台关系都不突破所谓“一个中国政策”,至于军舰泊台、美台联合军演等算不算突破“一中政策”,美国认为解释权当然在美国手中。这样的认知与中方差距很大,一旦相关事件发生,双方对事件性质的理解差距可能将导致冲突,当然,会不会升级到高强度的冲突,就不仅仅是法律规定和政策解读的问题,主要还是取决于双方对形势、实力以及冲突必要性的判断。
  美国提升美台关系 台湾当局既喜又惊

  面对美国大幅度提升美台关系,台湾当局的心情可以用“又惊又喜”来形容。先说“喜”。由于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趋于严峻。面对大陆坚定的反独立场,民进党当局加紧寻求美国的“保护”。现在美国相关法案的通过、美舰穿行台湾海峡,给民进党当局打了一剂强心针剂,所以自然是“喜在心头”,连忙表示感谢与赞赏。但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也有“惊”的成分,因为其对特朗普的商人性格、对美国政府的功利心态心存疑虑,担心“大象打架,先被踩死的是蚂蚁”,所以一再强调台湾不当“棋子”,自己也能成为“棋手”。

  可以说,现在民进党当局处于一种相当矛盾的心态中:一方面,为了不过于激怒大陆,强调台美关系的提升是美方主动发起而台方被动接受,例如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在3月6日向媒体公开表示,“台湾旅行法是美国在推,不是台湾在推”,台湾当局这么说无非是想表达“冤有头债有主,这事你找美国算帐去,与我无干”。不久前台湾当局还多次正式发表声明称有关“太平岛租藉给美军”是假新闻,当局从来没有这个计划,并且罕见地用简体中文在官网上发布,无非也是想在敏感的南海问题上作些撇清。

  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又想拉住美国,所以多次对“印太战略”表示赞同与欢迎,声称台湾在其中可以扮演关键角色,甚至迎合美国想法,呼吁各国共同围堵所谓“中国扩张主义”。今年6月,对于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在香格里拉会议上攻击“中国扩张”的演说,台“总统府”发言人声称“对于中国军方升高区域与两岸安全威胁,台湾作为区域间负责任一员,除将持续强化国防,更将与友好国家强化安全合作,共同致力区域和平稳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家都认为特朗普是个实用主义者、不注重意识形态。这从美国政府现在的路径选择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认为特朗普政府放弃了意识形态坚持,那可能将是个误解。特朗普政府现在的指导思想是“有原则的现实主义”(principled realism),《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这种战略“是有原则的,因为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推进美国原则就是在扩展世界和平与繁荣”。特朗普本人也声称“我们的新战略以有原则的现实主义为基础,以我们国家利益为核心,根植于我们永恒的价值观”。什么是美国“永恒的价值观”,就是西方式“民主、自由、人权”。

  事实上,大概没有哪一个美国政治人物骨子里没有这种理想主义的傲慢,所不同的是特普朗比较强调在路径选择上要先实现“美国第一”,正如《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一个国内安全、繁荣、自由的美国才能是一个有力量、有信心、有意愿领导世界的美国”。正是看到这一点,民进党当局特别强调台湾在价值观上与美国合拍,例如蔡英文在《与台湾交往法》审议期间发推特表示“非常感谢美国支持台湾的民主与透过选举产生的政府,台湾旅行法将强化并提升台湾与美国之间的持续性伙伴关系”。美国国务院亚太副助卿黄之瀚(Alex Wong)今年3月访台时也强调,美台之间有三大“确定因素”,即所谓“美国确定台湾的民主制度与相关发展为印太地区树立典范;确定美、台和其它志同道合伙伴可以一起合作,加强本区域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确定美国对台湾人民安全和民主的承诺无比坚定”。可以断定,今后民进党当局将加大对“台湾价值”与“美国价值”合拍的强调,鼓吹推动所谓“民主价值同盟”,因为其认为所谓“民主价值”是台湾争取美国支持最冠冕堂皇也最可能获取共鸣的理由,即便是在比较注重实力与实利的特朗普政府时期。
  大陆如何应对美台关系新态势

  面对美台关系新态势,大陆方面应该怎么办?相信不少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如果美台关系发生质变,事实上意味着中美建交基础被打破,中美建交基础被破坏则意味着中美关系不得不发生质变。可以说,如果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直接激烈对撞,其给中方提出的挑战远大于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及其活动的挑战。那么怎么办?

  首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经过数十年打交道,相信美方已经很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所以无须再作过多的立场说明,现在更需要的是向美国强调中方在这个问题上坚定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决心,清晰表明哪怕中方综合实力比不上美国,但中方在这个问题上有不惜一切代价的思想准备,美方有吗?美方可以为了台湾问题也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吗?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会见马蒂斯时强调“祖宗留下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失”,态度之坚定相信美国人印象深刻。毛泽东曾十分精辟地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坚定的态度才能避免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擦枪走火。

  其次,面对美台不断地打擦边球,大陆方面要提早制定更详细更有效的应对方案。除了宏观地警告美、台“不能逾越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否则……”还要多想想,哪些行为算是“逾越一个中国原则”,哪些地方能划出清楚具体的红线?比如上面说的美国军舰在台湾沿海突然“出故障”而所谓“不得不”停靠台湾港口维修,这时中国大陆应该对事件如何进行定性?应该进行什么反应?对于类似情况,大陆方面要根据事态可能出现的机率、美台后继可能的动作等,在声明措词、反制措施等方面多做沙盘推演,在事件万一真的发生时能够胸有成竹,更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这项工作很细、很专业,需要有关部门协同努力。

  最后,要从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如何处理美台关系变化。台湾问题未来如何发展,关键要看中美关系未来如何发展;而中美关系的未来,乃至中国同世界上多数国家关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己要发展好。这里“发展好”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内,中国国内要进一步建设好。现在有些学者乐于说中国国力已经如何如何强大,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其所依据的主要是一些“总量”数据,然而从人均角度看中国要富强起来依然任重道远,所以全面脱贫并建成小康社会才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对外,中国要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认定中国是谦虚且温和的。现在国内有些人说中国已经发展成一头大象,再扮演小兔子是污辱别国的智商,所以无须再扮小再低调,外国遏制打压我们也是必然的。这个比喻有点似是而非,中国的确不再是小兔子,但我们既然是大象,就不要让人以为我们是狮子。如何让世界更真切地认识并相信中国是强大且友善的大象而非强悍且凶猛的狮子,其实是项很需要智慧与耐心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发展好”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尽可能争取一个和平友善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延长中国发展历史机遇期,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第一个“发展好”。当然,如果我们对人诚心诚意,但有关国家依然有意找茬,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挑衅我们也将坚决回击。
  李振广:美国对台政策变化的关键背景

  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的对台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是2月底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交往法》,接着是3月16日特朗普亲自签署《与台湾交往法》使之正式成为美国的一项法律。然后是,美国近来先后派出军机军舰到台湾周边活动,给台湾当局撑腰壮胆。

  美国对台政策为什么出现这一显着变化?从理论上讲,美国对台政策变化是美国整体对华政策变化中的一部分,与美国对华政策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其对台政策变化的关键背景。

  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有关:

  从大环境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崛起,这是让美国发自内心对自己未来霸主地位感到担忧的根源;第二,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美国。其中不仅有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线图,而且也有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规划。这一宏伟蓝图被美国视为对其世界霸主地位和其领导下的世界秩序的挑战。这是美国突然改变对华政策大方向,对中国进行战略牵制和直接经济、科技压制的核心原因。在这一大背景下,台湾这颗战略棋子正式被美国启用,用于未来对中国崛起的牵制。

  从小环境来说,美国也有两个误判中国战略意图、急于出来为台湾当局撑腰的刺激因素:

  第三,中国崛起给大陆民众带来的自信以及民进党当局“文化台独”等言行刺激,使得大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特别是用武力统一台湾的呼声高涨;第四,为了对岛内“台独势力”保持高压态势,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大陆不断派遣军机军舰绕行台湾岛。这两大因素不仅让民进党当局感到巨大压力,也让美国的反华保守派开始误判或者说故意误判大陆对台政策,有意利用这一因素,督促美国政府改变其对台政策,加大支持台湾当局的力度。
  我认为,以上四点应该是美国改变对台政策的重要历史背景。

   中美关系的演变还在进行中  美台关系还未到质变的程度

  美台关系目前究竟是质变还是量变?这一问题还是要回到中美关系的角度来判断。一般而言,作为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性质决定美台关系性质的变化。只有中美关系发生巨大、激烈的质变,美台关系才可能随之发生质的变化。虽然不排除因美台关系发生本质变化而引起中美关系发生本质变化这一可能性,特别是不能排除在美国对外政策完全陷于非理性状态的情况下,美台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的可能性,但就当前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来说,美台关系还没有发展到发生质变进而引发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程度。

  首先,中美关系的演变还在进行中,新时代中美关系性质的确定和稳定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是中美关系发生转变的初始阶段,未来的方向还存在多种可能和空间。

  其次,即使中美关系已经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中美博弈的性质、烈度、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方向等也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判断。毕竟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这次博弈既不会是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热战,也不会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那种冷战。今天的中美之争实际上是在一个中美高度相互依存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长达30年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把中美两国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历史条件限定了中美对抗的烈度。中美这场博弈和对抗将旷日持久,既不会出现高烈度的军事对撞,也不会轻而易举地找到解决路径。以和平方式为主的低烈度竞争和对抗将是这次中美对抗和博弈的典型特征。这也是21世纪大国关系有别于20世纪及其之前大国关系的标志。

  第三,正在形塑中的中美新关系,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旧的基础并未突破,但关系中的负向变动张力大于稳定正向的推力。目前,更多的负向张力正在加入进来,会推动中美关系向对抗博弈等负面方向发展。这一现象需要高度关注。《与台湾交往法》等美台关系加强的新增长点,就是此类中美关系中负向张力的体现。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所作所为并未突破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所设定的美台关系限高线,而只是强化了美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中国大陆对台湾当局施压的直接反应,是一种应激反应。也就是说《与台湾关系法》中所列美国的关切依然有效。当然,在中美关系大变动的情况下,美台关系将首当其冲成为中美关系变动的观察点。
  第四,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冷战思维没有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太平洋变成了美国的内湖,是美国的势力范围。我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认为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但美国则把太平洋视为自己的私有领地,把日韩台等视为不允许其他地缘政治力量插手的禁脔,根本不愿意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共享这一浩瀚的太平洋。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一直存在。特别是在中美有可能陷入新的对抗与博弈的战略环境下,美国更加试图把台湾这个战略筹码用好、用到位。美国全方位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和保护,将形成对中国的有效牵制。一是巩固台湾这一战略支点;二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大陆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利用台湾问题使中国大陆从既定的发展道路上偏离方向。中国如果因台湾问题而偏离十九大所确立的发展道路,或干扰了大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那就是美国战略的巨大成功。这就是牺牲台湾,搞乱两岸,服务于美国的战略目标。

  此外,在考察研究美国对台政策变化时,我们不能忽略当事方——台湾当局的政策决策。美台关系以及美国需要台湾当局在牵制中国大陆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关系到台湾当局的生死存亡,因此,不要低估了台湾当局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并不完全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木偶,他们也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策略选择。

  我们要判断,台湾民进党当局利用美台关系究竟是为了自己政权的安全,追求长期执政,还是头脑发热要追求“台独”,即藉美国撑腰之际大力推动“台独”,完成其“台独”大业和梦想?这里也要弄清楚的是,究竟是美国要为民进党的“台独”背书,支持民进党当局搞“台独”,还是美国要利用民进党当局的小动作来牵制大陆,为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加分助力?

  有一点可以明确,只要民进党敢于正式宣布“台湾独立”,那么台海地区将永无宁日,直至“台独”问题被彻底解决。

  从民进党当局的言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民进党当局很精明,并非想像的鲁莽。首先,他们明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更明白,两个大象打架被踩烂的是下面的草坪。其次,民进党只想要的是――政权,长期执政。搞“台独”冲击大陆规定底线,显然是直接找打,自寻灭亡。这个理、这个账,民进党算得很清楚。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我们说民进党当局一直在通过“文化台独”、“柔性台独”挑衅两岸关系,但蔡英文自上台以来一直没有公开的“台独”言行。与当年的陈水扁相比,蔡英文可以说老实多了。为什么?因为大陆已经具备了消灭“台独”的实力,“台独”妄动只会导致被灭亡。第三,习总书记的六个绝不允许是认真的、严肃的,民进党人心里清楚,蔡英文也清楚。藉美国撑腰搞“台独”突破,民进党也没那个胆。

  由此而言,我对台海局势的基本稳定是有信心的。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主导权已经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这一局面不会因美国对台政策调整而发生变化。
  锺厚涛:美台军事合作升温值得高度警惕

  回顾近段时间以来美台关系整体走向,政治上虽然美国通过所谓“与台湾交往法”为美台高层人员往来“解禁”,但美国相对克制,仅指派司局级的助理国务卿参加“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新址落成仪式。经济上虽然蔡英文当局全面迎合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等战略,多次组织台资台企加大对美投资和采购,但由于双方在美猪美牛、美国相关贸易官员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双方经贸关系进展有限,之前持续多年的美台贸易暨投资框架协议(TIFA)已经连续两年停摆。相较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美台军事关系却异军突起,密集升温,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已经成为美台实质关系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值得警惕的重要内容,给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和中美关系大局都带来重大变数。未来美台双方若继续蠢蠢欲动、兴风作浪,台海地区将陷入新的动荡不安,台湾将深受其害,美国也难以明哲保身。

  关于美台军事关系呈现出的动向,我认为有以下五点:

  第一,蔡当局妄图与美“印太战略”无缝对接,与美构建“准同盟关系”

  特朗普上台后,彻底抛弃了其前任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转而启用“印太战略”,妄图拉拢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来共同遏制中国大陆。特朗普的这一战略规划,让岛内的蔡英文当局似乎看到了“希望的火花”,因为在之前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台湾基本上处于一个边缘的沉默者,虽然蔡英文在奥巴马末期曾经跃跃欲试地想向美国示好输诚,但奥巴马出于中美关系大局考虑,并未对蔡英文投以任何“关切的眼神”,从而让蔡英文“内心很受伤”。

  但特朗普在胜选后不久就打破近四十年来的记录,同意与蔡英文通话,让蔡欣喜若狂,岛内绿营很多媒体也鼓吹是“台美关系史上最重大的突破”。而特朗普的“印太战略”更是重新点燃了蔡英文的“希望”,误以为融入“印太战略”就可以与美国构建“准同盟关系”,就可以躲在美国后面“狐假虎威”,利用美国力量来对抗大陆,就可以以美国为跳板,同步强化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关系。
  为了达到这一系列目的,蔡英文当局全力以赴,力争可以早日买票登上“印太战略”的“快车”。蔡英文自己多次亲上前线,进行政治宣示,声称“台湾高度欢迎美国印太战略,台湾已经准备好了,愿意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向美国展现自己的诚意和决心,蔡英文当局还从机构设置上主动迎合美国,专门设立了“印太科”,向美国贴靠的意味不言而喻。

  此外,蔡英文当局今年3月还指派岛内“国策研究院”等智库部门赴日参加了由美国传统基金会、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及印度维维卡南达国际基金会等共同发起成立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架构下“二轨”性质的“Quad-Pus”对话,被岛内绿营媒体视为“重大外交突破”,“表明台湾已经实质融入美国印太战略”。陈明通将于本月16至23日访美,除了与美国白宫、国务院官员会面为蔡英文8月过境美国提前铺路,拉高蔡英文过境规格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赴美国传统基金会举行会谈,估计将会提出希望传统基金会继续邀请台湾参与“Quad-Pus”对话,以进一步扩大台湾参与“印太战略”的空间。

  美国反复宣称“印太战略不排除任何一个国家”,“美国要与台湾一起强化印太地区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特朗普任内首份《国家安金战略报告》和最新的《2019国防授权法案》的印太章节中均将台湾纳入,意欲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的意图清晰可见。众所周知,美国“印太战略”主要是以军事为支撑,未来台湾若有机会进一步融入其中,美台军事关系也将迎来新的契机。

  第二、美国加速通过立法形式为美台军事关系提供制度性保障

  目前美国国会已经成为美国“亲台”势力的“大本营”,也成为推动美国行政部门制定“亲台”政策的关键“推手”。在蔡当局和美亲台势力合谋推动下,继“2017年国防授权法”中鼓吹美台高层军事人员往来后,美“2018年国防授权法”继续加码,鼓吹“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是美台关系基石,明确将“美台军舰互访”、“对台军售常态化”、“邀请台参与美红旗军演”等敏感条款纳入其中。今年五、六月,美众、参两院分别通过“2019国防授权法案”(H.R.5515和S.2987),继续主张美军应该参与台湾军事演习如年度汉光演习等,支持美海军医疗舰船访台,美国防部应指派军种部长或参谋首长联席会议成员前往台湾。此外美国会还提出多项专门法案,以进一步提升美台军事关系。将台湾议题放在“印太战略”下面,凸显美台战略对接。

  “台湾安全法”(S.1620)声称“台湾的安全是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鼓励美国防部长、国务卿等官员访台,美应邀请台湾参与环太军演和“红旗军演”。“2018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S.2736)鼓吹“应从印太战略的高度推进与台湾关系”,“尽快实现对台军售常态化”,支持台湾发展不对称战力的“台湾防务评估委员会法案”(HR.5680)则责成美国防部门专门成立“台湾防务评估委员会”,定期对台湾战略规划、军事演练、武器装备等进行全面评估,并为台湾提升战力提供实质支持。特上台以来,美台军事合作动作频频,双方有将台纳入美防务体系的战略需求。美国会上述法案全面放开双方官方接触,允许美内阁级国安官员和将级军官赴台,将深化美台安全与防务合作,提升美台战略合作制度化、机制化水准,实际将台纳入“印太战略”。这些法案严重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美进一步提升美台军事关系以及特朗普伺机对我打“台湾牌”埋下隐患。

  美国如此密集地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为美台军事关系提供制度化保障,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在以往历史上,美台在军事上虽然也一直动作频频,但并未形成制度化的安排,随时可以启动,也随时可以叫停。未来若形成制度化安排之后则等于美台各种军事往来就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如果无故不继续开展下去的话,就有可能变成了一种“违法”行为,这对于美台军事关系而言,显然是重大“突破”。
  美国国会之所以在台湾问题上会如此热衷,虽然与目前中美关系因为经贸摩擦等问题日趋紧张的大气候有关,更与美国国会议员的政治立场和蔡英文当局的全面游说息息相关。一方面与国会议员的政治立场有关,目前在国会内部的“亲台”势力“台湾连线”规模颇为壮大,实力不容小觑,根据不同的统计资料来看,在435席众议院席次中有接近一半的众议员为“台湾连线”成员,而在100席参议院席次中,则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已经加入“台湾连线”。更为重要的则是蔡英文当局的游说,蔡英文上台后,明显加大了对美公关工作,积极鼓动“台湾在美代表处”等力量投入重金游说任何一位可能的美国议员,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发动这些议员来为台湾站台发声,炮制更多的“亲台”法案。

  第三、美台军售呈现出“周期短、形式多、武器进攻性为主”等新特点

  特朗普特别注重军火交易,与军火商关系异常密切,回顾2016年美国大选时特朗普的得票情况来看,军工企业所在的地区大多是特朗普的“铁票区”。为了回报这些地区选民的支持并为自己的连任提前铺路,特朗普一直鼓吹对外军售,上台后不久就向沙特发起数百亿美元的军售大单,未来势必也会继续扩大美国对台军售。为了进一步为对外军售“松绑”,特朗普还要求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等部门积极协调和简化对外军售流程。而表现在对台军售方面,目前己经放出风来,要求改变过往的捆绑式销售,改为个案处理,也即“成熟一单,销售一单”,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将若干销售单集合起来一次性对台湾进行线化销售。这样处理的结果无疑会大大简化美国对台军售的流程,提高对台军售的效率,减少中间的时间差,可以预测,未来的美国对台军售将会变得更加频密。

  另外,美国对台军售的方式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在过往的历史上,美国对台军售大多是由官方主导,民间企业只是起到配合协助性作用。而特朗普上台后主动把军工企业推向前台,同意这些军工企业直接与销售对象进行谈判。在对台军售上,继去年6月美向台湾出售14.2亿美元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后,今年4月7日,美国务院对台签发“行销核准证”,允许美公司以商业销售模式为台湾潜艇制造提供相关敏感技术,这就等于给美国军工企业提供了一个“授权书”,同意其直接与台湾进行谈判,这就意味着此前美国对台军售多是由“官方销售主导”的模式将会逐渐向“官方销售与商业销售并举”的模式转变,销售的主体也会由此前的“官方主导、民间配合”模式向“官民同步、民间先行”模式转变。

  目前台湾军方官员证实,台湾陆军将向美国采购M1A2坦克已拍板定案,预计编列约300亿元新台币经费,采购2个战车营、约108辆的M1A2坦克。M1A2坦克属于典型的进攻性武器,而非防御性武器,未来美台一旦在这一方面达成协议,标志着美国此前“仅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的承诺被进一步瓦解。

  第四、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幌子,美台军事联合演习逐步公开化

  美国持续为台培训F16战斗机飞行员,今年首次同意台派遣军事人员参与美军“反潜猎杀操演”和“黑镖”反无人机演习,并持续邀请台陆战队赴夏威夷与美军协同训练。
  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葛来仪( Bonnie Glaser)在推特表示,“作为美国在太平洋的伙伴,台湾将参与美国在所罗门群岛的海军演习,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但现在正式公开宣布。”台媒也报道,台湾军方也可望在11月由海军、医疗人员组成小组,登美军舰艇见习美国海军的海上医疗及救援机制。这表明美台之前秘密举行的各项联合军事演习等,开始逐步由暗转明,明显是要“力挺台湾、警示大陆”。

  第五、蔡英文当局加紧与美防务产业合作,妄图进一步嵌入美国全球防务产业链

  蔡英文上台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曾提出“五大产业”计划,防务产业即为其中重要内容。为了将这些计划落至实处,蔡当局又相继提出“潜艇自造”、“战机自造”等口号。但台湾已经多年没有生产潜艇和战机的经验,在许多关键技术上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因而不得不向美国求助,希望通过与美国合作来化解技术难题。

  对于蔡英文当局的需求,特朗普政府出于“以台制华”等目的考虑,也给予高度配合,但考虑到问题的敏感性,又不愿直接出头露面,因而将民间企业推到第一位,妄图通过“白手套”的形式为台湾潜艇制造等提供关键支持。目前,由40多家台企组建的“台湾国防产业发展协会”已经与美台商会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防务产业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并同意共同举办“美台国防工业会议”或“美台国防工业论坛”,且由此前的一年一次升级为一年两次,由原先只能在美国举行,现在变更为分别在美国和台湾举行,以进一步加强沟通,推进议程。今年5月首次在高雄举办“台美防务产业论坛”,引发岛内外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加强与美国防务产业的合作,其根本目的不仅仅只是想从美国获得军事武器制造的技术,而是想借此嵌入到美国的防务产业链中。“台湾国防产业发展协会”韩碧祥毫不掩饰地称,“台湾厂商也想打进美国供应链,有机会把产品卖给美国”。韩碧祥如此表态,说明台湾当局意图借助与美国合作的机会,将台湾生产的零部件销售至美国。如此一来,台湾借此就可以既彰显与美国合作的密切程度,又可以对外宣传自己的“隐形冠军”,凸显台湾在机械制造等领域的“非凡实力”。

  回顾1979年美台“断交”后近四十年历史来看,每次美国共和党重返执政的初期,美国出于其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都会对华大打“台湾牌”,声称将会全力提升美台关系,但从其最终结局来看,却是高开低走,无情地把台湾晾在一边。1981年里根上台前狂妄声称要重新恢复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正式走马上任后却与中国签署“八一七公报”,承诺将“逐步减少对台售武并直至最后的解决”。90年代初老布什时期,一度向台湾出售150架F-16A/B战机,但最后也是草草收场。2001年小布什刚上任的时候,一度宣称要“不遗余力地协防台湾”,最后却直接痛斥陈水扁是“麻烦制造者”,给岛内“台独”势力以无情地打脸。

  从这些过往历史经验来看,现在作为共和党出身的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一点也不应感到惊讶,因为这既符合共和党长期的历史惯性,同样也符合特朗普的交易式商人思维方式。但从长远走势来看,“绚烂之极终归平淡”,美国打“台湾牌”有其自身的制约性因素,如果继续加码的话,极有可能会引火上身得不偿失,并再度“冷冻”台湾问题。所以对于现在日渐升温的台美关系,蔡英文当局不应因为一时“成绩”而沾沾自喜,而应看到中长期的发展大势,若是一味地“押宝”到美国身上,只会“希望”变成“绝望”,“梦想”变成“空想”,最后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自己收拾残局。
  罗祥喜:美台关系的危险在增加

  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现在还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但却在向临界点迈进。目前美国力度非常大,而且还在发展和加码,接下来怎么发展,是中美博弈过程的一个结果,有待观察,但是这个趋势是值得警惕和关注的。而且,在对台政策上,美国的几个法案做出突破后,也就成了既成事实。但是如果我们将之界定为我们的底线,同时美国又回不去的话,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冲突,而且冲突到什么程度还需要看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

  另外危险的就是,台湾对美国的这种变化是抱持着什么态度和心理。台湾的执政者现在一面倒向美国;台湾的民间社会,无论是蓝的、绿的,多数也是乐见其成的,认为美国现在的举动对台湾有好处,尤其是绿营多数抱持着这样的态度。如果台湾和美国相互呼应,可能就会暴露出影响两岸关系的潜在的危险性,而台湾无论执政者还是民众,对这种潜在的危险是估计不足的。

  但是也要看到美国现在的对台政策变化还处于量变的过程。比如AIT新大楼落成时,美国派到台湾的官员层级不高,有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但我认为,这个结果是中美之间沟通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沟通,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另外,现在的量变还是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美国到现在还不会对中国进行无限度的挑战,但未来如何发展还存在变数。从台湾方面来看,台湾当局对美国的支持充满惊喜和惊奇,但也有点受宠若惊,现在还不敢喜形于色,仍然希望能够稳住两岸这一块,这一点也比较明显。
  李义虎:结语

  在最后,我谈一下五点观察:

  第一,对于美国对台政策的框架要有新的认知。中美两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过去长时期奉行的是“三公报一法”,最近发生了重要变化:去年是“三公报一法加六项保证”,今年是“三公报二法加六项保证”,未来有种可能性是“三公报三法加六项保证”。从近年来发生的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政策的重心在较大程度上发生了偏移,原本是重心在前,加上“六项保证”之后,现在重心偏后,这会对台海局势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尽管有上述这些变化,但总体而言这些变化仍然在量变过程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正在向质变临界点临近,所谓“质变寓于量变之中”,“此变寓于他变之中”,要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美国的三大报告(《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对中国的战略判断已经发生重要的变化,美国称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修正主义国家”,美国对中国进行了战略调整,从原来的接触加遏制,变为以遏制防范为主。

  第三,美国国会、白宫、行政部门在涉台问题上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三者在对华政策上互相利用互相促进。

  第四,要正确认识贸易战和台湾牌的关系。特朗普其人有交易型的特点,属于进攻性现实主义,贸易战与台湾牌相互之间存在着“叫牌、出牌、换牌”的关系,美国为了取得较优的效果,将贸易战和台湾牌联动了起来。

  第五,特朗普上台之后,提出了印太战略,蔡英文当局想主动纳入和融入这一战略,台湾内部无论蓝绿还是中间选民都有美国梦,但这是个迷梦,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个梦被逐渐打破。美国拿台湾当“牌”打,台湾被视为交易筹码,蔡英文也知晓这一点,所以蔡英文并不是那么闻风而动,也懂得有所克制。
  评论员简介:

  李义虎: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方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务院台办和国务院新闻办专家组成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首批兼职研究员,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海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香港《中国评论》学术顾问,美国《亚洲政治与政策》(APP)特约编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中国与亚非27国友好小组副主席。

  陈文鑫: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国际关系史硕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法学博士。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

  严 峻:国际政治及民法双硕士、国际法博士。现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海峡两岸法律问题研究会理事、商务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理事。

  李振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锺厚涛:北京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祥喜: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513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