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在港经济学者联署支持“明日大屿”

热点搜索

在港经济学者联署支持“明日大屿”


联署成员名单


大屿山(图片来自网络)

  中评社香港11月7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发布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其中就市民关注的土地供应问题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拟在大屿山兴建1700公顷的人工岛,提供最多40万个住屋单位,同时新增土地七成将作公营房屋使用。

  昨日,王于渐、雷鼎鸣、郑国汉等香港八所大专院校的38位经济学者集体联署指出,“明日大屿”不但是特区政府财力完全可负担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投资。

  为探讨是否物有所值,联署表示对“明日大屿”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分析包括填海的成本、交通基建的成本及无形的社会成本,例如对环境的影响。效益则包括卖地的财政收入、衍生的经济活动的收入,也要包括种种无形的社会效益。

  联署提到,目前政府初步估计“明日大屿”总成本约五、六千亿元。其中,按发展局的初步估计,人工岛填海的成本每方呎为1300至1500元(已包括海砂涨价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要收回新界的棕地或农地以作新市镇发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购价,每方呎最高达1350元。据习惯做法,政府还需要为农作物和其他损失多付25%的补贴,即近1700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

  关于交通基建成本,联署指出,如今连接市区与新界的交通走廊在繁忙时间已经饱和,如果在新界建设新市镇,一定要兴建新的交通走廊连接市区。关于人工岛交通基建的成本,政府未有准确的估计,不过人工岛位置适中,距离港岛最短距离只有约四公里,距离大屿山更是咫尺之遥,从地理位置的表面证据出发,新界偏远地区距离市区中心30多公里,发展人工岛交通基建的效益应该更高。
  联署强调,无论任何发展,都会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土地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取舍在所难免,现有方案已经在可行的范围内把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全新的人工岛,也较容易按环保、低炭和智慧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

  效益方面,联署称,香港土地价值不菲,卖地的收益一般都远超填海的成本,特区政府可以通过卖地回收增辟土地的成本。按特区政府最新的资料,第一阶段1000公顷的交椅洲填海,将提供4000万平方呎商业楼面,等同中环八成, 按每呎楼面地价九千元的保守估计,商业土地收入约3600亿。而两阶段共1700公顷的填海,最多兴建12万个私人住宅及28万个公营住宅。保守估计每个私人住宅土地收入约四百万,12万个私人住宅的土地收入约4800亿。以上两个项目的卖地收入为8400亿。

  除拍卖土地的收入及经济收益外,联署认为还要计算多种社会效益,例如人工岛将兴建 28万伙公营房屋单位、还有康乐丶运动丶医疗等小区设施。此外,人工岛的交通网络,提供港岛前往飞机场及新界西的快捷方式,能够减轻三条过海隧道的负荷,疏导新界西与市区之间的交通,从而释放新界西农地(包括棕地)发展的潜力,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联署还指,人工岛带来的财政收入,单计算卖地已可回本,还未计算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税收丶及其他社会效益。工程费用可以摊分二、三十年进行,每年不过数百亿;以香港政府的财力,应付计划绰绰有余,就算出现一定超支,也有足够的安全空间,保持香港公共财政的稳健。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597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