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台湾网络文化与大陆想像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台湾网络文化与大陆想像


随着两岸网络愈发宽阔,中国大陆互联网巨头逐渐进入台湾市场。

  中评社香港12月9日电/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生冯宁默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发表专文《当拟像遭遇青年“乡民”——谈台湾网络文化与大陆想像》。作者指出,台湾地区的互联网使用和普及起步较早、成长迅速,在与中国大陆趋于融合的脉络中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特征。在互联网世界中,台湾青年对于大陆存在想像,但这种想像是否与大陆实际情况相符,关于中国大陆的言论是否公正客观,造成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不良想像的原因和背景又是什么?会为两岸交流和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虚拟的大陆形象是否会反客为主?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文章内容如下:

  一、研究缘起

  台湾地区约有2,300万人口,根据财团法人台湾网络资讯中心2017年7月公布“2017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报告(TWNIC),推估全台12岁以上上网人数达1,760万人;上网人数经推估已达1,879万,整体上网率达80%。⑴在台湾岛内,对于互联网的翻译为“网际网络”,亦简称“网络”,而针对上网者,比大陆称作“网民”相比,台湾有时会使用“乡民”这一亲切称呼。

  随着两岸网络愈发宽阔,中国大陆互联网巨头逐渐进入台湾市场,微博(Weibo)成为台湾明星甚至平民百姓与他人公开互动的场域;微信(Wechat)成为两岸商务、亲友沟通,获取丰富的公众号资讯的渠道;淘宝台湾(Taobao)将虚拟世界中的订单化为真实的购物体验;爱奇艺、哔哩哔哩(bilibili)为两岸影音爱好者提供服务;豆瓣、知乎成为一些台湾青年彰显个人兴趣经验的集散地;抖音、秒拍分享两岸不同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大陆网站拥有一定数量并持续成长的台湾用户,无论出于商务目的还是好奇的心态,台湾“乡民”对大陆网站具有好奇心并愿意尝试体验。

  虽然两岸交流日益深化,就现阶段整体而言,台湾地区网民仍旧与大陆有所不同。岛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通讯App和论坛看板呈现出台湾网络文化的个性。台湾流行的搜索引擎为Google与Yahoo奇摩;通讯App多使用脸书(Facebook,含Imessage)与韩国通讯软件Line,流量最大的论坛为本土PTT看板,常使用的地图为Google Map,Instagram是多数照片分享的平台,是台湾网民的普遍使用习惯。
  二、“数位原住民”与大陆想像

  在世界各地,青年群体都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青年的日常生活已经和互联网无法分割,与老一辈不同的是,青年群体的成长历程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推广普及的时代高度重合。台湾在20世纪后期经济起飞,互联网推广较早,台湾青年成长经历融合了互联网在台的发展过程。这一代青年网民被称为“数位原住民”,即为无需成年后再学习使用,而是自幼接触互联网的网民。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台湾青年亦无法置身事外,在网络逐渐走向深入化、青年化、在地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下,台湾的网络文化呈现出正负两方面特征,在网络的正面文化上,资讯更加容易获取、沟通不再担心距离,更加方便学习交流;在负面文化上,也呈现出网络的负能量,社会矛盾放大化、谣言传播、世代与族群冲突得以直接呈现,与中国大陆青年一样,台湾亦不乏青少年遭受霸凌或沉迷网络身心受害的悲剧。

  在法国社会学家布什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年)看来,现代性造成了“拟像”(simulation)的诞生,指并不存在、通过虚拟现实而来的产物比真实存在的物品还要更加真实,甚至代替真实、引导真实⑵。在网络的世界中,总不难发现过激化、极端化和侮辱性言论,由于个体的经验有限,主观好恶与刻板印象时而先入为主地占领属于理性与逻辑分析,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与理解事物,为互联网世界的“拟像”提供了土壤。

  “当代的意义和表象不再存在,拟像淹没了真实”⑶。哲学家解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病灶的方法,亦可用来聚焦于具体而微的网络个案。即便是对于台湾保有十分好感与关切的大陆网民也不难发现,台湾网络长期充斥对于大陆的偏见与误解,集中体现在了台湾社会最常接触到的陆客、陆配、陆生三者之上。

  陆客在脸书、Ptt看板中常常成为低素质、吝啬、损毁公物的人,在Yahoo奇摩上检索陆客新闻,除了陆客人数、来台政策等中立性资讯之外,陆客的低素质、不文明行为成为媒体的常见报道。若是提及陆配团体,则常见“假结婚、真打工”,将荣民的陆配妻子称为“黑寡妇”,必定是为利赴台,或者是一概将陆配冠之“匪谍”和“统战工作者”。至于更加晚近赴台的陆生,除了“匪谍”之外,更有“陆生人人月领两万奖学金”的谣言。

  实际上,不仅是对于与台湾有实际接触的大陆人的误解,许多偏见来自于非人、非同时与非同地。在网络空间,也会看到提到“Made in China”就是质量差,提到中国大陆科技进步即认为是抄袭,提到同样置身互联网世界的中国大陆网民,则认为都是些五毛党或者是有组织为中国大陆讲话的机器人。
  三、虚拟想像:“非真实”大陆形象的诞生

  网络世界中“非真实”的大陆与大陆人面貌是如何诞生的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源进行分析:

  1、教育制度:台湾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曾严厉禁止左翼书籍阅览、传播,意识形态与文化方主动疏离中国大陆,种下了两岸从政治到文化对立的种子。解严之后,台湾部分人士推动本土化运动,刻意解构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科等教科书等“去中国化”,形塑中国史和台湾史并行,甚至将中国史整个放入东亚史叙事中,用“多元化”降低中国史的篇幅,造成台湾目前认同混乱。

  2、媒体报道:台湾媒体对于中国大陆的报道呈现出负面多于正面的现况,对于少数在台陆人的不文明、违法行为,特别强调其“陆客”身份,一味追求点阅量,时常使用耸动标题迎合读者。如此难以客观地描绘中国大陆近年来发展变迁和个体经验,使得读者无法瞭解大陆的真实面貌。

  3、政治纷争:台湾解严后,部分人士推动本土化运动,刻意主动疏离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脉络。对于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事实使用现代性等理论,赋予其很高的进步属性和价值肯定。对于国民党威权统治时代使用自由主义、认同政治、民族自决等概念,视其为“外来政权”,将殖民的概念引入台湾内部,造成了对于日殖时代惨剧的刻意遗忘和台湾民族主体性的盲目追求。民进党推动“转型正义”,贬抑国民党时代的客观处境和发展成果,将许多台湾内部面临的问题作中国大陆的“干涉”解读(即所谓的“中国因素”),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识。

  4、网络文化:网络时代,台湾青年从传统阅读方式走向短平快、碎片化资讯接收和阅读,在读懂中国大陆的过程中,不再追求深入发掘而逐求知识面,不再追求独立思考和推理、而依赖“懒人包”式结论,容易受到非客观言论的影响。

  由以上可知,台湾青年对于大陆的误解绝非一日形成,而是植根于两岸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中。一句简短的非理性、不友善言论甚至可以追溯至两岸长期分离、政治体制差异、教育制度与媒体报道等多方面的形塑。
  那么,如何看待台湾网络中对中国大陆的不友善言论?怎样弥合两岸青年之间的对垒情绪?依笔者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此类言论中很大比例的负面言论都是“非真实”,这种非真实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内容的非真实:网民曲解关于中国大陆新闻与照片的含义,加上自己主观认知的投射。

  二、氛围的非真实:在具有内-外、陆-台氛围的论坛氛围,并非台湾与大陆关系客观上的真实氛围。

  三、情境的非真实:网民绝大多数为旁观者,仅能够通过图文瞭解真实发生的事,受到种种局限,在情境中呈现出非真实。

  四、立场的非真实:网民在表达自己立场的时候往往省去推理过程,将极简的结论呈现出来,因而呈现出立场的非真实。

  内容、氛围、情境与立场,层层递进,建构了中国大陆在台湾网络世界中的“拟像”。在内容中涉及中国大陆的侮辱性言论中,有许多是形塑、臆想而建构出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形成了网络世界中不真实的“拟像”,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社会对大陆的不真实认知,强化了两岸的对立氛围,由于多数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接触有限,非真实的内容和氛围继续建构了台湾青年网民的“虚拟真实”的情景,让青年产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进而造成受众思维上跳过理性、不加以考证地吸收其结论,制造或强化其本身的偏见立场。

  四、解构“非真实”,回归两岸青年互动

  台湾的政治、教育、社会状况带来了对于大陆的非理性想像,产生了对于大陆的非真实的解读方式。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关系到如何诠释、解构、进而破解大陆在台湾的非真实想像。需要最先明确的,亦是上文多次出现的是,这种想像是非真实的。

  毋需担心,因为是非真实的;但亦需要担心,因为有可能变成真实。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两岸交流不断深入,是台湾任何政党、团体或个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两岸与日俱增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亦不随着党派、团体和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大陆的经济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改善,幅员辽阔、广泛地域的多样性与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前往游览、读书、创业。真实的交流是打破氛围与情境非真实的最佳途径,两岸青年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对大陆的切身体验,可以打破许多想像中的贫困落后、不文明等诸多负面想像。一个真正的大陆朋友,胜于媒体的连篇累牍的堆砌报道,一个对台湾抱有好奇、爱心,将台湾青年看做同胞的大陆青年,是打破这种异化想像的重要力量。
  根据台湾的统计,目前有72万台湾人在台澎金马以外工作,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⑷解加上台商、台干亲属、子女与短期出差、游览等,亦有估算称超过百万台人在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每年赴陆百万人次有余,台湾至上海、厦门等航线名列台湾出境航线中最繁忙的航线。陆人赴台年超百万,亦有超过350万陆配,在台陆生、探亲商务等,台湾青年赴陆经验和大陆人在台的交流是台湾青年直接认知大陆发展变化的基础。

  然而,即便有了不断扩大的交流,破除大陆的刻板印象也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在同一地区,人与人之间交流也不乏矛盾龃龉,两岸之间的交流,由于客观上的经济、政治差异产生冲突,甚至带来反效果,加深之前原已有之的印象不时发生,或许这会成为一些人主张阻断、缩小两岸交流的理由,却难以让人信服。冲突和矛盾不会因为阻断交流而消失,它们会存在下去,交流的目的是加深认识、求同存异,如果因为部分台湾青年在大陆的不愉快经验或部分大陆人对台湾的误解和冲突就停止交流,只怕未来仅有的共识会日益消泯,两岸更难以走向和平之路。

  或者可以说,由于这些立场、情境是非真实的,对大陆的想像也是非真实的,那么为何需要去关注它、解构它呢?对于这样的疑问,或许可以回到布什亚的脉络之下,非真实吗?是的,如果有一天它成为真实呢?如果有一天非真实的“拟像”代替了真实的中国意象,出现在了台湾所有青年的脑海中呢?布什亚在分析波湾战争的舆论传播中曾提及:“最普遍的信念是,相信一切虚拟的将很逻辑地进展为真实⑸。”若我们来设想一下放任无视“拟像”的中国流淌在台湾的青少年脑海中,它们会不会有一天会变成比中国大陆实际的样貌更加真实的“真相”?

  现时人们赞美网络时代的方便快捷、资讯自由,Michel Serres把这一代青年定义为“拇指一代”,热切地称赞互联网时代诞生了新新人类,媒体、广告、思维方式、书写方式和对于知识的掌握向更平等的方向发展,却无法消弭最终的那一份不安和警惕。⑹或许我们需要回到网络世界这个载体,考察这个网络时代到底对于两岸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想像意味着什么。

  “拟像”变成真实的情况在历史中不时发生,今日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它实现的方式不再是限定于狭小地域范围的口耳相传,而是来自于数位网络,在数位网络中它被撰写、发表、散播,影响更多的人。个人误解被放大,“拟像”代替真实,真实的中国大陆反而处于消失的状态,正如布什亚所言:“虚拟时代、网络时代对真实的谋杀,却并不对真实世界何时开始存在多做思考。”⑺大陆已经改变,或者大陆某些一如既往的特性从未改变,但由于误解,人们仍旧认为它变坏了、或者将对其的印象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而非与时俱进。

  置之不理是危险的,即使它是拟像,当“拟像”很容易通过网络世界变成实在的共识之时,尤其需要解构它。无论是“认同政治”,还是“想像的共同体”他们可以多么成功,或许我们仍旧不时需要回到物质世界中,回到现实生活中。
  两岸关系早已不是停滞在二十年前,台湾如今在中国大陆省级经济体中位列第六,深圳市区域范围的人均GDP已经超越全台平均;中国大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经济成长中仍旧呈现开发中经济体的赶超式发展,而台湾则早已进入成熟型经济形态,大陆的前景、相通的语言文化为台湾青年进入大陆奠定基础,大陆所具备的物质基础亦为未来两岸开启和谈、共同商定两岸青年未来和国家命运制造共识。台湾内部纷繁复杂的政治和相对缓慢成长的经济不是两岸青年能够改变的客观事实,真实的交流才真正是两岸青年力所能及的。

  即便对于中国大陆的想像有种种普遍误解,岛内青年仍旧不乏理性的声音,《远见杂志》在2018年2月发布的调查显示,台独认同者下降、统一认同者上升,创下台湾近10年记录,其中愿意赴中国大陆发展者占比36.6%,18至29岁青年愿赴陆者为53%,同比增长10.05%。⑻台湾《经济日报》2018年4月发布的调查报告亦显示,中国大陆为台湾人最想前往的工作地,在陆就业台湾人占比超过在海外就业台湾人的总和,其中薪资优渥程度成为台湾青年前往大陆发展的主要原因。⑼

  继大陆国台办出台《惠台31条》之后,厦门、福建、上海、宁波、天津等各省市均推出了自己的惠台政策,第一次实现了没有中间者,没有岛内政党、团体、机构牵线的直接惠台,受益者是一切愿意瞭解中国大陆的青年,即便未来交流遇到碰撞摩擦,遇见矛盾纷争,仍旧不能放弃交流,相信一切产生于实质交流中的矛盾,也能通过交往缓和消弭。

  五、结语

  无论个人政见、意识形态、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的差异,友善热心的台湾人总是多数。在网络世界的嘈杂与嬉笑怒骂中,真实的台湾却并非如此,“拟像”的阴暗面并未影响到大多数台湾青年的日常生活,也难以动摇大陆市场巨大、充满机遇的客观事实。舆论可以被部分人物团体左右、塑造,以达成对其有利的结果。在这样的非理性,或者是刻意为之的“拟像”中,真正的中国大陆并未随之改变。或许这些“拟像”、想像可以创造出新的认同,但布什亚早已有言:“没有什么会彻底消失。”⑽无论是真实的大陆的形象、还是现实中的中国认同,在扭曲解构中国意涵的同时,亦会解构他们自身存在的状态。没有人能够完全挣脱物质上的客观现实,就像没有人可以否认台湾41%的出口额源于对陆出口,以及长时间对陆出口顺差带来的庞大外汇。⑾

  宽容的心、诚恳的交流态度也体现在笔者周围绝大多数台湾人民心中,这样的善意可以克服大多数网络中非真实的大陆想像。

  相信最终由于误解和扭曲而塑造的中国大陆的“拟像”走向瓦解,虚拟消散成为幻影。未来的两岸交流中,大陆方面亦要跟上台湾互联网的脚步,在大陆发展大陆与全世界互联网Plus的时刻,不要忘记去理解台湾网络文化的语境。依照台湾的阅读、推送习惯撰写文宣、敢于倾听台湾青年不同的声音,找到两岸的分歧与共识,化解对立冲突。在两岸青年更大规模的相互往来的基础上,共同搭建两岸网络世界与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
  参考资料:

  ①Jean Baudrillard:《拟仿物与拟像》,台北,时报,1998

  ②Jean Baudrillard:《波湾战争不曾发生》,台北,麦田出版,2003 

  ③Jean Baudrillard:《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南京,南京大学,2017

  ④Michel Serres:《拇指一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⑤Franco.Berardi:《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台北,时报,2016

  ⑥Waler Lippmann:《幻影公众》,上海,复旦大学,2014

  ⑦Nicolas Carr《网络让我们变笨?数位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和阅读习惯》,台北,猫头鹰,2015

  ⑧Clay Shirky:《乡民都来了 网络群众的组织力量》,台北,猫头鹰,2015

  ⑨2017年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 TWNIC公布:全台上网率达80%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24000111-260208

  ⑩《远见杂志》 2018台湾民心动向大调查:蔡英文执政关键调查:台独创10年新低、统一创10年新高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286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⑪《经济日报》 台湾人为何背井离乡:https://money.udn.com/SSI/digital-news/2018/oversea-job/?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⑫大陆仍是台湾最大出口目的地!671亿美元占总额41%,ETtoday大陆,ETtoday新闻云,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710/1209445.htm#ixzz5LN4BItpe

  注释:

  ⑴2017年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 TWNIC公布:全台上网率达80%,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24000111-260208

  ⑵参考Jean Baudrillard:《拟仿物与拟像》,台北,时报,1998;Franco.Berardi对此亦有分析,参考《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台北,时报,2016,p17-18。

  ⑶张媛,让·鲍德里亚的“仿真时代”——解读《拟像与仿真》,《科教文汇》,200706,页143-144。

  ⑷ETtoday新闻云,72万名台湾人赴海外工作 近6成去大陆、东南亚居次,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316/885600.htm

  ⑸Jean Baudrillard:《波湾战争不曾发生》,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p28。

  ⑹Michel Serres:《拇指一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p3-11。

  ⑺Jean Baudrillard:《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南京,南京大学,2017,P64。网络文化下,亦有学者提出:网络让我们变笨,笔者以为,并不是网络,而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和缺少理性判断让观点与事实不符。参考:Nicolas Carr《网络让我们变笨?数位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和阅读习惯》,台北,猫头鹰,2015。

  ⑻《远见杂志》 2018台湾民心动向大调查:蔡英文执政关键调查:台独创10年新低、统一创10年新高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286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⑼《经济日报》 台湾人为何背井离乡:https://money.udn.com/SSI/digital-news/2018/oversea-job/?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⑽Jean Baudrillard:《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南京,南京大学,2017,P69。

  ⑾大陆仍是台湾最大出口目的地!671亿美元占总额41%,ETtoday大陆,ETtoday新闻云,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710/1209445.htm#ixzz5LN4BItpe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972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