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石勇析三大“台独”理念教化路径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石勇析三大“台独”理念教化路径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石勇(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 海涵)日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石勇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承办的“‘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批判”座谈会对“台独”理念的教化路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台独”理念的教化路径主要有三,分别是借助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推动“台独”教育日常生活化、“台独”教育借助新媒体加速发展。

  其一,借助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石勇解释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传递过程,这一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通过社会教化将某些政治思想与政治观念传授给个体,培养了个体的政治价值观,规范了个体的政治行为。

  他回顾到,两蒋统治期间主张统一,反对“台独”,主政者的这种政治态度也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当时的学校教科书虽然有强烈的“反共”意识,但推行“大中国教育”政策,因此,这个时期大多数台湾民众对统一持支持的态度。李登辉执政后,在政治、社会、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领域推行“分裂分治”路线,推行“本土化教育改革”,篡改教科书,经过这样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岛内民众曾经的统一观念开始发生裂解,统一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的侵蚀。陈水扁上台后,对教科书进行篡改,强化“本土”意识,培植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认同。总之,民进党执政时台独”教育是台湾年轻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其二,推动“台独”教育日常生活化。石勇认为,除了在学校推动显性的“台独”教育外,民进党还将“台独”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种生活化的渗透更容易巩固青少年在课堂中被灌输的意识形态,从而使“台独”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

  他举例说,陈水扁执政时,发起“台湾正名运动”,把带有中国记忆与中国成分的公营单位、建筑物乃至街道更名,以彰显台湾的“主体性”。蔡英文在在社会生活领域推动“去蒋化”、“去孙化”、“去孔化”、“去黄帝化”等“去中国化”操作。如以“避免对立”、“转型正义”为由禁止中正纪念堂售卖有关蒋介石的商品。取消此前台当局一直延续的“遥祭黄帝陵”仪式。将“中华奥委会”改为“国家奥委会”。停办了“七七抗战”纪念等。将“台独”教育日渐融入台湾民众的生活,台湾民众的国家与身份认同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

  其三,“台独”教育借助新媒体加速发展。石勇表示,“台独”借助新媒体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出现为“台独”理念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民进党、台联党、时代力量,绿营政治人物网站、脸书上充斥着“台独”说贴和文章。“台独”背景的智库也通过张贴文章、抛出相关议题等散布“台独”理念,通过发布恶意民调,来制造台湾年轻人具备强烈“台独”理念的氛围和假象。其二,通过网络更容易将松散的青年学生组织起来,将个人行为集合起来,有利于民进党推动“台独”活动。新媒体叠加了大学校园的聚合功能与互联网快速、低成本、大量传播“台独”理念的功能。民进党通过向年轻人有针对性地传播诱导性信息,通过网络进一步建构大规模的“台独”话语协同,便于人群集中在现实社会中展开政治行动。其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青年学生在“台独”教育出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学校教育、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用精心包装过价值观饲料“投喂”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与传统媒体教育中青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姿态。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的喜怒哀乐都能直接地呈现并影响“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朋友圈”再快速地扩撒。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为主动角色。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人更加容易、更加活跃,更加急切地希望与朋友同伴分享经历、情感与态度,这种来自同伴教育的主动扩散,比起一板一眼地学校教育和传统媒体的“投喂”更加鲜活生动,因此也更加具有感染力。

  最后,石勇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养成的价值观念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成年人的政治行为是青少年时期价值观与政治认知的逻辑结果。台当局推行“台独”教育扭曲了台湾青少年的价值观,导致台湾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被误导,影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统一的进程。两岸有识之士应该联合起来,批判、抵制“台独”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两岸关系价值观。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983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