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智库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人才发展

热点搜索

智库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人才发展


全球化智库(CCG)在香港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12月15日电(记者 张心怡)全球化智库(CCG)日前在香港发布首个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并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人才发展”为主题召开圆桌研讨会。发布会上,CCG理事长王辉耀致辞,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发布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协同发展为背景,全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的基础与优势、发展与挑战,并与国际著名湾区进行了对比,借鉴其人才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提出建议。报告特别对广州、广州南沙、深圳、香港四地人才发展地机遇与挑战分别进行了分析,对于四地人才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报告的研究及发布,对于促进粤港澳地区人才流动和交流,协调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国际人才吸引力,并以人才为引擎助力大湾区经济建设,打造世界级湾区有着重要意义。

  报告指出,依托世界级海港群和空港群,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超过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GDP总量排名第一。经济基础与完备的产业链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基础。其次,报告发现湾区内产业优势互补,第三产业比重正逐步增加。

  报告还指出,粤港澳三地丰富的高校资、粤港澳大湾区集聚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为核心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区等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了环境。此外,大湾区交通规模可观、港口群能力领先、湾区内地医疗机构的“量多质优”以及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优渥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宜居宜业宜游的特性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保障。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指出,目前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据统计,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其次,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具体体现为大湾区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贡献支持相对不足以及技术的输出与吸纳能力均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报告表明,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问题包括,一、税制冲突明显,影响湾区人才集聚。因为与港澳税制相比,内地仍属于高税区,这会影响港澳人才北上内地进行创新活动。二、出入境欠便利,影响湾区人才流动。三、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影响人才安居乐业。比如,湾区内地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社会保险方面,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第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并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加强。最后,报告还总结,新一、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给湾区人才引育留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先进省市超越历史力度的引才新政以及各地自由贸易港规划陆续推出,都削弱了湾区人才竞争优势。

  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四大著名湾区进行了对比。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群优势领先,国际化综合枢纽地位明显,但人才聚集力相对较弱,创新平台载体数量较少,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和产出不高,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报告借鉴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的四个着力点:第一,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缔造创新“源头活水”、设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活力;第二,通过更新移民法吸引高科技人才、国际化教育“收割”留学生、依托国际项目合作实现人才共享、实施海外“就地取才”人才引进机制、国际猎头充当引才“急先锋”等方式面向全球适时开放性的人才政策;第三,通过依托世界级大学集群培养创新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产学研专业人才、高校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等方式加强校企联合培育急需紧缺人才;第四,通过构建完善的“孵化器区域”、风险投资扮演“创新催化剂”、形成鼓励冒险的创新文化氛围等方式营造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最后,报告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基于对大湾区人才发展的分析,提出人才机制创新、人才载体升级、人才引进开放、人才培育合作等几大路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101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