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巫盐既出 天下索求

热点搜索

巫盐既出 天下索求


盐泉


巫咸古国十巫


巫溪盐业产销示意图


巫盐古道全国示意图


千里盐烟


残留的盐锅


挑盐的弯角扁担和打杵


前巫后继


宁厂烟云


暮归

  中评社香港1月1日电(作者 唐文龙)全国两千多个县级城市,以“巫”命名的只有巫溪和巫山,足见两个县的渊源,两个县的缘分。这种缘分,是从上古时期的巫咸国开始的,是从夏商周的鱼邑巫郡开始的,是从“秦立巫县”开始的。如今到两地的外地人,经常把巫溪叫成巫山,也经常把巫山叫成巫溪。其实,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都姓“巫”,行政区划分不开几千年的情缘。山为阳,溪为水,水为阴,阴阳合一,才是一个完全的整体。

  巫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崇尚万物有灵”、敬天敬地敬万物的文化内涵中,对立是表,融合是本。

  巫溪、巫山,不能分开的,是山与水的相互依赖,是山与水的相互信任,是山与水的情投意合。

  巫溪、巫山,不能分开的,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是阴与阳的相互依存,是阴与阳的和谐交融。

  巫溪,巫山,山水之中,生生不息。

  现存全国唯一一孔还在流淌,上古时期被人类发现并利用的巫溪宁厂宝源山盐泉,在五六千年以前,甚至更早时期,熬制出来的食盐,水路经大宁河,过大宁古城,过庙峡,过大昌古镇,经龙门峡口,抵达长江,下游进入宜昌、武汉和长江中游平原,上游进入万州、重庆主城和成都平原,到长江南岸进入湖北、湖南,甚至云贵高原。同样是这孔盐泉,陆路翻大巴山进入陕西安康,汉中平原,翻秦岭进入八百里秦川;翻神农架进入鄂西平原,进入河南、山西。
  于是,在中国版图腹心地带,形成了一条连接长江和黄河的食盐运输大通道。

  食盐的运输过程,带来的是如丝绸之路上,如茶马古道上,分别以丝绸和茶叶为基本媒介,各种文化的交融过程;而在这条盐道上,除了“盐”这种媒介之外,还有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巫”。

  盐,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物质文明之一,所以在大巫山地区,产生了以巫山龙骨坡猿人为代表的众多古人类生存遗址。

  巫,是人类最早的世界观的体现,是最早的精神文明,所以有了崇尚万物有灵的哲学内涵。

  于是这条盐道上,开始精彩了起来,以“盐”为物质媒介,“巫”为精神媒介,古巫文化、古庸文化、古巴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开始互相影响,交融。

  于是这条盐道,“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于是苏轼在《金盐说》中写:“峡中大宁监,日有定数,若大商覆舟,则盐泉顿增”。

  以巫溪宝源山为代表的三峡诸多盐泉的增减,是会影响全国的盐价的。
  在今天我们现代人看来只是普通调味品的食盐,在古代还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食盐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食盐的运输通道首先是商业通道,盐也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流通领域的大宗商品。巫盐古道不仅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商业形态,还以盐为主要商品,逐渐涉及到桐油、生漆、药材、林产品等各种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物品流通,形成了庞大的商业流通网路,产生了气势磅礴的商业文化。

  其次,在冷兵器时代,盐还是重要的消炎药品。我们儿时教科书中讲到的麻沸散等之类的麻醉、消炎药品,只有朝廷重臣、达官显贵才能使用,大量普通士兵、老百姓的刀伤、剑伤,需要用盐水进行消炎。所以,食盐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整个盐道上,发生过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盐战,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秦楚之争。其实,秦楚之争,争的就是整个三峡盐源。于是,盐道也成了兵道,行军打战,战火纷飞,盐道上产生了壮志豪情的军事文化。

  盐道的延伸,南连丰都的鬼,北接武当的道,中间是灵巫、神农、女娲,还有与黄帝在山西解池争夺盐泉失败来到此地的蚩尤,形成了中国神巫文化的核心轴。巫盐古道成为众多宗教文化的际会之地,从最初的远古巫文化,到后来人类早期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再到后来的道教,佛教中国化,等等等等,众多宗教文化现象在盐道上不断呈现。
  商业、军事、宗教等各种文化的丰富,让众多文人雅客接踵而来。从崇拜巫咸、巫彭的屈原,到写下巫山神女的宋玉,再到后来的陈子昂、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众多传承中华文脉的巨匠要么出生、生活于盐道沿线,要么被发配、流放到盐道沿线,要么观光、游走于盐道沿线,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产生了浩瀚的诗词歌赋文化。

  在盐道之上,还有巫音、巫舞、五句子山歌、大宁河刺绣,甚至我们前天晚上就餐时开玩笑说到的所谓“巫溪烤鱼”“巫山烤鱼”源头之争的“大宁河烤鱼文化”等众多民俗文化;还有宁厂古镇、神女峰、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武当山、秦岭、神农架等厚重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文化;更有阴条岭、五里山、神农架、大九湖、堵河源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保护区(不完全统计,仅在湖北、陕西、重庆交接的盐道核心区,就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3个中国传统村落、6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拥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1个世界地质公园、40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1个国家森林公园、12个国家地质公园、11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其密集程度,在全国都十分罕见。)在这一区域,位于北纬三十度这一世界级神秘地带,形成了众多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独特现象,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面对如此密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却缺乏有效的载体把它们串联起来思索研究,难以形成抱团效应,拳头之力。
  于是,巫盐古道在现代交通业高速变化的今天,物质功能消化之后,精神功能在此得到了升华展现。

  一条盐道,把众多的文化现象和自然景观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一条盐道,赋予了各种文化现象和自然景观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

  有学者说:“中国真正的文化不仅仅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文字和文物上,而在这蛮蛮苍苍、山重水复的大地上、大山里,需要有人去实地瞭解中国真正的历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以巫溪宝源山盐泉为核心的整个三峡盐源,所产生的持续50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巫盐古道’,分别以‘巫’为精神媒介,‘盐’为物质媒介,是横亘在中国版图腹心地带,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一条文明大通道。”
  在我个人即将出版的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里,有详细的一些解读。

  或许,这样一个命题的确有些偏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证明: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越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应该是中华文明又一重要的起源文明。
这条沉积带,与巫盐古道重迭,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这条盐道虽然不能与知名的陆上和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相提并论,但它对国内地域之间的交流作用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同时,作为当时重要的通道,它打开了西南地区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大门,对当时此地的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是盐的骄傲,也是巫的骄傲。

  这是作者在巫文化学术交流会暨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上文稿(有删节)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5475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