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现场:中美人文交流40年 经验与效果

热点搜索

中评现场:中美人文交流40年 经验与效果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宗(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冯钺(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磊(中评社 海涵摄)


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 海涵)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 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会。

  会议特别邀请了六位学者就“中美人文交流40年:经验与效果”议题展开研讨。参与讨论的嘉宾普遍认为,在当今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人文交流确实可以被视为中美关系的根基。人文交流作为作为维系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长期看来,中美之间人文交流的基础还是非常乐观的。在同美方的人文交流中,中方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避免误判和误解。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指出,中文交流一直以来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要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我们立体的、真实的中国向世界进行表达,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文交流的明确表述,可以说对我们加强中美人文交流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也指明了一个方向。”中美建交40年来,尽管总是经历风风雨雨,但中美关系这艘大船一直保持积极向前的态势,其中深厚的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积极向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石和舆论的基础。

  她认为,在2019年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关系会保持长期竞争的态势,中美双方很难回到过去40年。未来中美可以走入竞争型合作的新型国际框架中,但在中美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人文交流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中美人文交流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可以构建互信,也可以避免误解和误判。中美之间要缩小人文交流认知的差异,以此缩小在实践中的不对称,提升交流的效率。同时还要扩展多元化的行为主体,推动民间交流。人文交流不仅要聚焦精英群体,精英群体和普通观众要双管齐下,青年群体是中美关系的未来。此外,智库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智库专家说的话是有公信力的,智库的公信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领域、友好善意、可信度。智库是政策研究组织,目标是服务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因此,智库在整个人文交流过程中是思想的源泉,是具有较高公里新的组织。最后,还要重视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宗认为,一方面,中美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另一方面,中美人文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奥巴马时期,两国领导人对中美人文交流重视程度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中美人文交流包括磋商已经七轮,双方在七个领域科教、文化、体育、卫生、妇女、青年等等进行广泛的对接合作,推动了大量人文交流项目。

  他指出,人文交流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减震器,当两国经贸摩擦出现,两国军事层面竞争加剧时,竞争面最小的人文领域可以作为两国关系的缓冲器,对两国走向战略竞争层面进行一定的牵制。希望两国战略界,两国领导层能够管控好彼此的关系,让两国向好的40年发展关系继续交流下去,同时作为学者和智库也会从人文交流领域尽量发掘合作点,来为两国关系继续发展做贡献。

  张文宗说,人文交流官民并举,最主要的还是靠民间,中国和美国在推动人文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顶层设计,政府从战略层面做了规划,包括过去几年中美两国通过人文交流磋商发起十万强、百万强项目,这些都为两国人文交流作为源头活水,战略引领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过,最终人文交流的源泉还在于民间的需要,因为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基本要求,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文交流才更有可持续性,才有韧性。中美关系三大支柱之一的人文交流要同经济合作、战略互信能更好地衔接起来。此外,中美在人文交流中要管理好价值观的分歧,双方要进行平等沟通,使双方的人文交流能够不受太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分歧的干扰。在人文交流中,中美双方对对方带有一定价值观意味的事物也可以宽容对待,最重要的是遵守当地所在国的法律,以更好的心态进行互动,这样能够更好地管理分歧,面向未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认为中美人文交流有五个“不对称”,分别是:一,数量上的不对称。无论从学生还是游客来看,中国去美国的远远高于美国来中国的。二,研究上的不对称,中国的学者对中美和中外人文交流历史性研究的多,做实证研究的特别少。三,主体上的不对称。美国到中国交流一般是非政府组织NGO,中国到美国交流主要是中国的政府、半官方机构的NGO组织,这样就导致美国人文交流议程不是由政府官员设置的,中国的中美人文交流是政府或半政府机构设置的。第四,感知上的不对称。现在美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的威胁,对孔子学院之类的项目,美国很多人没有感知到中国的初衷。第五,数据的不对称。中国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还有待提高,美国在数据方面做得相对较好。

  最后,他总结说,数量上的不对称、研究上的不对称、主体上的不对称以及因为主体不对称造成表面有威胁的感知感,最后导致了数据上的不对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冯钺强调,中美人文交流要更多地是在于怎么把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宣传出去。实际上,电影是很重要的宣传工具。一个好的电影胜过一本教科书的力量。他以影视剧为例,提到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很多都是讲勾心斗角,而美国的电影更多的是在输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

  谈到智库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作用,他表示,应当明确智库在推动人文交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要止于形式,要注重内容。智库之间的交流往来应该更加频繁,每次前往美国交流的时间也应延长,同时也要加强会议室外交之外的其他各种形式的外交。此外,还要找准人文交流的着力点和侧重面。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磊的发言从《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报告入手,他表示,报告非常全面,基本涵盖了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三个主要层面,概括的内容涉及到人文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三个侧面,而且把人文交流的特性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人文交流具有四个主要特性: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

  谈及感受,他说,第一,通过中美的案例,报告将人文交流在双边关系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归纳。用“晴雨表”和“地基”形容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十分形象。不仅要看到中美关系的变化,更要去探究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二,由于人文交流的存在,不管中美的政治关系还是外交关系有什么样的倒退或波折,总能够使得双边关系不至于形成完全的彻底隔离和对立、破裂。人文交流比政治交流更直接,人文交流在宏观整体的中美两国关系中起到基石的作用和地基的作用。第三,人文交流于政治和经贸关系而言,可以自成一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也受制于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或两国政府关系的影响,但是人文交流的托底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

  最后,他总结道,报告把人文交流和其在中美双边关系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提炼,让我感觉到人文交流的作用决不仅仅是1/3,或弱于1/3。人文交流在宏观整体的中美两国关系中是真正的地基作用。

  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指出,人文交流不仅仅要把彼此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也要展现出真实的一面。推动中美人文交流活动,一定不能回避真实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是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点。

  他说,“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可能快速成为新的学术高地。”中美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政治互信一道已经成为现在中美人文关系当中三大支柱,三足鼎立、三只脚才是最稳定的结构,同时也是根基和地基。

  王栋说,现在中美关系确实面临非常复杂的挑战,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思考总结和归纳中美人文交流40年的历程、经验与面对的挑战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报告里讲到民意的防波堤的概念非常好。确实,长期以来,美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对中国的看法,总体还是处在相对比较正面的状态,大致在40%-50%之间的范畴。如果把族群进行细分,美国青年人群体当中18-25岁之间对华的好感度以及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度更高。长期来看,中美人文交流具备乐观基础。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040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