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两岸专家共研乡村振兴 曾玉荣分享福建经验

热点搜索

两岸专家共研乡村振兴 曾玉荣分享福建经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玉荣(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漳州6月20日电(记者 海涵)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玉荣在参加海峡两岸(漳州)乡村产业发展研讨会时,分享了其关于福建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他认为,为促进福建省乡村振兴,要做到,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以“三产融合”为纽带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促进农村资源价值化,提高产业经营收益,拓展两岸农业产业合作新领域。

  曾玉荣指出,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他表示,围绕产业兴旺,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要做到:1.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2.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3.高水平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快国家现代产业园建设,推进59个省级、100个市级、30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4.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5.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坚持品质提升,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对接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6.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生产环节的精确化、信息化管理;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闽台合作。推进福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促进闽台农业深度对接,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建设水平;8.打响“清新福建 绿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的一县一业。

  曾玉荣认为,产业兴旺是实现福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需要。主要表现在:

  其一,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反哺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1978年, 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7.9%, 2017年达到58.52。速度在世界经济罕见。世界银行认为, 影响21世纪世界发展趋势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 到2020年, 城镇化率要达到60%。到2035年可达70%左右。届时仍然有4.5亿人在农村居住。如果没有乡村振兴, 农村将处于现代化的边缘状态, 中国的现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其二,产品丰富,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要。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高, 实现了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 居住在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但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城市病”由此产生。狭窄的空间、污浊的空气、拥挤的交通、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导致人们自然地向往着开阔、绿色、简单的农村生活。这就要求农村除了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发展更多的娱乐、休闲产品, 以满足城市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到农村休息、度假、体验, 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农村也需要通过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走上一条乡村复兴之路。

  其三,安全方便,满足城乡居民对富裕生活的新需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7%,农村为30.1%。也就是说,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富裕阶段。剩余的三分之二以上收入用来做什么?第一,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要求更高。农产品要求营养丰富、全面, 部分人群对功能性食品(如辅助治疗作用等)、对品牌会有更高要求。
第二, 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方便快捷产品要求更高。尤其在特定营养、风味、功能等方面。

  曾玉荣也坦陈,福建乡村振兴实践中产业发展中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

  第一,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中产业兴旺引领不足、特色不彰。目前,除福建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外,其他各市、县(区)均在编制乡村振兴具体规划或实施方案。但从实践看,许多地方偏向由一些具备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而这些单位对城市规划、建筑规划有较深厚基础,但对农村、农业欠缺实际理论研究和实践。许多规划的编制,缺乏对产业兴旺的实质把握,甚至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都欠缺研究。整体上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硬件轻产业” 

  第二,缺乏“特色”,产业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一是各地普遍缺乏与地方特色相对应的产业政策措施和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同质化规划、布局、生产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县市乡村振兴规划的产业发展停留在传统产业发展上,求大、求全,千篇一律的现象极为普遍。二是产业兴旺发展过程往往只注重农产品的技术、品种的更新换代,而忽视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产品营销体系、物流体系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同时,也往往忽视了乡村文化挖掘,使得产业兴旺缺乏对乡村价值内涵认同和价值的提升。

  第三,产业化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弱:一是由于长期偏重农业发展,而忽视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省大多数乡村的二三产业发展都陷入低谷。二是福建小农户在经营方法、规模上都存在弱小和被动地位。同时,带动好,规模大、实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农产品产品大多停留在初加工水平,区域规模难形成,市场品牌难造就。三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培育缓慢:整体来看,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淡薄,专业村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知名度不高。

  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曾玉荣谈到,2018年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在人民日报撰文《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强调“打好特色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要求,也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亮点所在。为此,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振兴——

  第一,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根据福建特色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明确国际市场竞争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积极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加速农产品品质升级,扩大农产品差异化。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坚持质量第一, 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三是坚持效益优先,强化创新意识、三产融合理念。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四是要抓住发展机遇,找准市场定位特色产业发展最大特点就是“特”和“优”。新形势下,要根据消费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第二,推动农业产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一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农村变成青山绿水、环境宜人、四季景观的地区, 提供新鲜空气、安全饮水。农村产业由卖农产品到卖“蓝天、净水、碧绿”。二是利用、开发农村文化产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来自农耕文明, 要充分挖掘文化与农耕、农业之间的关联性,大力拓展乡土文化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观光产业。未来的旅游不再是看文物、看景点, 而主要是休闲娱乐, 或把看文物、看景点和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农产品就不仅可食用, 还可观赏、体验、收藏。四是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产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 环境优美的农村逐渐会成为康养目的地。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利润潜力无限的产业。

  第三,以“三产融合”为纽带提升产业发展效益: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其核心是延长产业链条,实践中主要有三大策略。一是一产做优:福建农业土地总量更少、环境承载力更低、生产成本更高。如何在农业资源有限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一产做优、做精”成为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即讲品牌、讲特色、讲生态、讲安全。二是二产做深:把传统的农业种养拓展到生产、加工环节,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水平。三是三产做精: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鼓励农户从事多种经营, 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空间”。

  第四,促进农村资源价值化,提高产业经营收益: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可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村庄整治等,盘活可利用土地资源;对村集体办公楼、厂房等闲贸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开发;通过资金补助、信贷支持等,引导村集体异地购置优质物业,增加村财收入。依托农地“三权分离”,引导村民以土地权益入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等,村民变“股民”,定期按股分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发挥乡贤力量,发挥乡贤引资、引智作用。盘活村里的各类资源; 积极推动“引税回乡”工程。

  第五,拓展两岸农业产业合作新领域。两岸因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及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有待于拓宽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推动重大项目合作。一是积极拓宽产业合作领域,从生产领域扩展到资源开发、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乡村建设、营销管理、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及管理培训等,实现与台湾待转移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服务行业,要加强企业策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包装、运输销售,以及农村养生、健康产业休闲观光等合作。二是延伸产业链环节合作。产前环节,加强与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相关的农业机械产业、设施农业、精致农业投资合作;产后环节,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台湾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当地配套上下游企业的链锁发展,延伸和完善当地农业产业链。三是提升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台创园基地效应。融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农业高科技、高价值产品生产以及三产融合经营为主要目标,引进新的生产与管理技术,并试验示范农业经营企业化,带动区域小农,加强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产品运销合作。强化专业农产品营销体系、营销企业合作,有效提升大陆台商农业投资、产品营销水平,建立示范效应。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770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