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大华网路报:两岸关系症结在定位问题

热点搜索

大华网路报:两岸关系症结在定位问题


韩国瑜(右)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资料照片)

  中评社香港6月24日电/大华网路报今天“点评”专栏说,郭台铭日前表示,为了达成两岸和平,双方应该找出一个都可以接受的新名词来建立互信。和他一样有志于大位的台北市长柯文哲,于去年12月即曾说过,九二共识已被标签化,所以两岸应该共同找出一个新名词。
 
  除了寻求连任的蔡英文推行“惧中”、“反中”的两岸政策外,其他参选者均诉求两岸和平。要惧中、反中,便不需要建立两岸互信,所以无论是既有的九二共识或尚未形成的新名词,都不会是蔡英文所感兴趣及所愿接受的。郭台铭和柯文哲至少有心建立两岸互信。然而,两岸关系的症结,并不在于什么名词的问题。

  由于两岸互信的基础脱离不了双方关系的政治定位,所以所谓新名词绝非如造词造句或作文一般。如果不能明确定位两岸关系的政治性质,其实是没有什么高明的新名词可用;反之,如果能够明确定位两岸关系的政治性质,甚至是比既有的九二共识的内容还更加具体,亦即深化九二共识,大陆自无排斥之道理,还会欢迎。这应该是从对大陆对台政策长期观察可以研判得到的。
 
  当年的九二共识,就是为了处理两岸关系定位的政治性质,所以在1992年10月两岸协商之前,李登辉当局于8月1日召开国家统一委员会,制订“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决议,要点为:两岸均坚持一中国原则,但双方赋予不同涵义;“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大陆,台湾和大陆均为中国的一部份;“中华民国”政府追求国家统一。 
  其后的两岸协商中,台湾向大陆提出:两岸均追求国家统一、都坚持一中原则、双方对一中涵义的认知不同。大陆回应以:两岸均坚持一中原则及追求国家统一,但双方事务性商谈不涉及一中涵义。从而形成了两岸求同(国家统一、一中原则)存异(一方主张各表一中涵义,一方主张不表涵义)的九二共识,才得以开启两岸协商的时代。
 
  专栏说,可见当年台湾为了建立两岸互信,煞费苦心和脑力来处理两岸关系定位的政治性质,这不是单纯的名词问题。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及2002年陈水扁宣称“一边一国”,都违背了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协商中断与台海数波危机。至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本着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而实现国共和解,带来两岸和平曙光。接着是2008年马英九代表国民党胜选执政,两岸关系得以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走向和平发展。
 
  若谓要找出新名词来建立两岸互信,实有轻忽两岸关系核心问题之虞。柯文哲即在没有新名词之后,于最近重申一个中国不是问题,以及表明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以补强其应对两岸关系的门道。至于声势维持最强的高雄市长韩国瑜,则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以谋求台湾安全、人民有钱。相较之下,韩国瑜的主张显然是各个角逐者中,最为清晰也最及时可用的了。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803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