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刘梦溪:从“和同论”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热点搜索

刘梦溪:从“和同论”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梦溪(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槟城7月4日电(记者 张心怡)“人类在21世纪的环境之下,已经成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伤害其他国家无异于伤害自己,把自己国家的利益与意志置于全人类之上,结果必然失去自身利益。”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梦溪昨日出席“艺术为了和平论坛:艺术与社会”,并发表题为“《易经》的‘和同论’”主旨演讲。

  刘梦溪认为,艺术的目标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至美之境,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艺术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世界和谐,使人类有更高一级的生活,与世俗划分界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艺术的目的,艺术通过审美的方式达到“至善”。

  刘梦溪提到,中华文化中的一些特殊理念,不仅在历史中有作用,当今亦能发挥一定作用;这些理念不仅属于中国人,而是属于全世界所有人。“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异量之美。

  刘梦溪指出,《易经》的“和同论”正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理念之一,其要义是让人“改邪归正”,复归于人之为人的本然之善。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群与群相处、族与族相处、国与国相处,离不开中国古代圣哲提出的“和同”理念,以及期望“与人和同”的价值追求。《易经》的“同人”卦,演绎的就是如何“与人和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方法道路的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天下百路而殊途,最终会走到一起。
  刘梦溪说,“和”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承认不同。如果都相同,就无所谓“和”。“和”、“同”两个字,是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和”由不同构成,不同而能共生。人性的弱点,喜同而不喜异,权力者的弱点,不喜欢听不同的声音,但世界如果没有不同,这个世界就窒息了。“和”是人人都乐于接受而向往的境界,“不同”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是创意的源泉,美的出发,是充实而有光辉的起点。

  刘梦溪表示,“和”不是事物的单一体,而是多种元素化分化合的综合体。如果目标是达成“和”,则同与不同都不是新生的障碍物。但如果只想用“同”来给“同”提供助益,弃置“和同”的大目标,就什么都得不到。仅“和”的局面不能实现,“同”也会因为自己重复自己而变得索然无味,以致出现与“和同”适得其反的“剸同”。“剸同”就是专擅强制为同,而一个国家的当政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务和同”。

  魏晋哲学家王弼有言,“楚人亡弓,不能亡楚。爱国愈甚,益为它灾。”刘梦溪谈到,其意思是说,如果仅仅局限于维护一国利益,忽视人类的共同利益,甚至将“爱国”发挥到极致,也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不同”是“和”的条件,承认不同,容许不同,欣赏不同,才能走向和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刘梦溪看来,“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说只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还不够,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别人的长处,如此世界才能更加和谐。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

  刘梦溪强调,这个世界中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可以“和而解”。彼此双方乃至多方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经历沟通、对话、商量、研讨、相互校正的过程。“21世纪已经过去快20年,20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难道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性与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更好,应该更和谐,应该没有恐惧,应该有话好好说。”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6894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