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论坛:澳门在大湾区定位与作用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澳门在大湾区定位与作用


“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思想者论坛在澳门举行(中评社 张心怡摄)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会长林卓华(中评社 张心怡摄)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中评社 张心怡摄)


澳门学者同盟会长骆伟健(中评社 张心怡摄)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青委会主任谭琦斌(中评社 张心怡摄)


澳门城市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中评社 张心怡摄)


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副院长陈伟坚(中评社 张心怡摄)


澳门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黄明健(中评社 张心怡摄)


论坛由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刘景松主持(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与会嘉宾合影(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7月28日电(记者 张心怡)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昨日在澳门举行。本次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主办,邀请到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澳门学者同盟会长骆伟健、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会长林卓华、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副院长陈伟坚、澳门城市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澳门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黄明健、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青委会主任谭琦斌,共同围绕澳门回归20年的发展成就与挑战、澳门在大湾区中应如何发挥优势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推动澳门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的策略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由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刘景松主持。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在发言中表示,澳门如果要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之中,澳门特区政府需具备开放、创新的思维,应开拓进取、积极主动,不能过于保守、守成,此外,特区政府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林志军认为,澳门要在大湾区内发挥好自身独有优势。例如,澳门可利用发达的旅游业推动大湾区旅游业发展,可将大湾区内旅游市场与国外对接,把海外游客引入内地;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澳门可以发挥信息平台与人才交流的作用,令海外科技发展动态与海外科技人才通过澳门这一中间平台进入大湾区中。

  澳门学者同盟会长骆伟健指出,从回归20年来看,澳门在融入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直持正面积极态度。澳门无论是管治队伍还是社会群体,都以爱国爱澳为基础,澳门非常重视公务员队伍“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培训,也很重视中小学到大学的国情教育。骆伟健提到,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为澳门与国家到共同发展创造出了新机遇,澳门未来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积极融入大湾区之中,适度多元地发展经济。澳门亦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到大湾区当中,与内地城市找到新的合作方式与路径,例如与珠海横琴地区展开合作。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会长林卓华在发言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国、两制、三关税区”,融合发展非常不易,如何拉动其中各个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大湾区内11个城市可以成立“大湾区发展协调办公室”,以促进协同发展。林卓华说,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澳门发展的定位,即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澳门要在此定位之上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为大湾区、为国家服务。例如澳门可以开设文化合作交流基地、中葡服务平台等。

  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副院长陈伟坚在发言中为澳门打造珠江西岸创科基地提出策略性建议:第一,澳门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尽快成立大数据中心或实验室,将重要数据保留起来。例如旅游大数据、灾难危机事件大数据等。第二,澳门应发展“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软科技,与澳门市民接轨,树立起澳门的技术品牌,包括信息科技、金融科技等方面。陈伟坚还谈到,现在澳门青年人的思维其实非常活跃,应该继续以此为基础,创新思考方式,多关心、多思考周边城市的发展需要,把握好、利用好大湾区内存在的各种机遇。
  澳门城市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表示,澳门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在大湾区发展建设中不能因此固步自封,应抓住重点,借鉴区块链发展模式,将自身做强,联合珠海横琴逐步地向内地进行融合。此外,澳门应该组织力量参与到大湾区智慧城市标准建设之中,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区位优势,让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走向世界。周平还提到,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澳门,目前需要考虑游客承载力和供给侧问题,应增加中档价位酒店、特色民宿的数量。此外,澳门还可以打造一个葡语国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必将有助于经济的适度多元化。

  澳门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黄明健认为,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澳门自身具有的优势,不能被内地城市同化。例如,澳门在教育方面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可以在大湾区内发挥标杆作用;澳门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法治层面的优势,可以对大湾区内地城市产生一定影响。黄明健亦指出,澳门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环境容量较大,但也应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争取建设为“无废城市”。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青委会主任谭琦斌为推动澳门青年融入大湾区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澳门青年要多到大湾区城市实地考察当地的发展情况,寻找在当地企业实习的机会,预先体验和感受当地的工作氛围和要求;第二,澳门高校应提升教育和研究的质量,协助青年人更好地装备自己,大湾区的学校可以多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第三,培养青年人正确的人生观或价值观,在各种教育活动上培养青年人能吃苦、肯冒险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推动他们在大湾区寻找更多、更好的机遇。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刘景松最后发言指出,随着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澳门城市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精确,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刘景松谈到,一直以来,澳门给外界的印象是“赌城”、“文化沙漠”,但这些其实都是误读,外界对澳门的研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其实澳门的文化底蕴非常厚重,五百年来,中西文化在此的交流、碰撞、融合从未停止过。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使命,确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大湾区城市中,澳门最有条件、优势、空间建设这样一个基地。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王平等亦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7111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