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观察:抗击新冠疫情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热点搜索

中评观察:抗击新冠疫情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记者会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张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邀请四位科学家向境内外记者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科研情况,现场进行了十个回合的问答,涉及病毒溯源、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等,笔者参加完记者会的感受是: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对疫情结束时间的心理预期还需要再延长,而且新冠病毒很可能会深刻地、历史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是因为新冠病毒太“狡猾”,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尚不足以应对。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非典重来”。17年前非典疫情并不遥远,几个月封城、停课、戴口罩的经历还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很多人对新冠疫情的预估是,几个月后,天气转暖,自然会消散。但在吹风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所所长金奇明确指出,不能用“SARS思维”看待新冠疫情,因为SARS的特点是一感染就发烧,因此病人很快就都被发现并被隔离了,但是新冠肺炎的无症状感染者不断出现,难以识别,这就导致这种病毒很难从人类社会去除,很可能成为长期与人类共存的流行性疾病,像其他冠状病毒那样在人间定植。

  感染者难以发现,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了疫苗上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坦言,疫苗能不能成功,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她列举了数种传染病——HIV、埃博拉、寨卡都没有疫苗上市,在这次新冠疫情之前,没有一个新冠病毒的疫苗上市。

  病毒本身的神秘面纱似乎也难以揭开,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病毒是怎么来到人间的?科学界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新冠病毒是人造的可能性极低。最大的可能性是这种病毒由天然宿主跨种传播到中间宿主,最后再由中间宿主跨种传播给人。那么谁是第一个感染者,也就是所谓的“零号病人”?与会专家的观点是,对“零号病人”的寻找很可能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作。金奇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一个人是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感染者,根本就没有看医生,那么如何确定他就是零号病人呢?甚至他可能是零号病人,你去问他,他本人还要否认,而且也没有就医的记录可查。有人讲了,我们现在的记录很好,是不是血清流行病学就可以解决、追溯?我问大家,A和B两个人都是IGg阳性的话,你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能够辨别出是A早还是B早吗?不能。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整个医学界、科学界在寻找、不断地需要解答的问题。”

  回顾历史,金奇说,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艾滋病、H1N1流感都没有找到“零号病人”。

  多位专家在吹风会上都提及,本次疫情的防控及科研亟需全球合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王贵强说,虽然目前中国对疫情的防控比较好,但是境外输入接连不断,“只要一个国家不能有效控制,全世界都不能安宁。”严景华作为一名疫苗研发工作者,表示自己目前特别希望跟国际同行的合作,“因为各个实验室、各个企业都有各个特长,把这些特长都放在一起,可能会加快疫苗的研发,尽快拿到安全、有效的疫苗。”

  金奇则讲述了今年二月走进筹建中的武汉方舱医院的震撼感:方舱医院当时尚未做隔断,空荡荡的大厅里一个人都没有,床铺摆放地满满当当。他感触很深:面对新发的突如其来的传染病,人类应该团结,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笔者想,也许面对空荡荡的方舱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人类社会并不是第一次集体面临巨大挑战,近处的就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看似难以跨越的危机面前,人类靠着团结、信念、勇气、智慧浴火重生,继而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但新冠疫情爆发至今,“甩锅”的声音盖过了合作的呼吁,抹黑诋毁别国及国际组织的舆论掩盖了得不到呼吸机的患者痛苦的呻吟。一些政治人物还没有意识到,这次人类面临的是一个难度多么高的挑战。除了精诚合作,我们也许并没有其他的出路。

  如果新冠病毒定植人间,人类的生活方式很可能由此发生深刻地改变——改变已经在发生,过去密密麻麻的国际航线如今所剩无几,一些国家开始把设在别国的工厂搬回去,甚至一天新增确诊病例不消除,我们的口罩就无法完全摘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庚子年突然降临的这场疫情,将教会人类什么功课?我们应该有哪些反思?相信在与疫情的长期共存和斗争中,人类会有答案。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509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