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全国两会2020 > 两会专访季志业:百年巨变下的中国定力

热点搜索

两会专访季志业:百年巨变下的中国定力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

  中评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 徐梦溪)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国际政治格局正加速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陡增,我国对外交往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这些都使得这次全国“两会”意义特别。

  如何理解世界“巨变”?中国正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尖锐的涉华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疫情期间中俄互动频繁,这对未来两国关系发展有何启示?疫情尚未消退,“一带一路”建设怎么继续?面对负责的国际形势,这次两会有何必要性?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专访,对上述问题深入剖析。

  季志业认为,世界正发生着四方面的巨大变化: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变,百年来第一次非西方经济力量正在或者已经超过了西方,而且在疫情中进一步加剧;民粹主义思潮、孤立主义思潮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受疫情影响进一步扩散;主要大国的军费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都在持续增长,并在酝酿新的军事革命;一些全球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办法,各国也尚未形成联合应对态势。

  谈到目前国际形势变化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季志业指出,中国无需因为现在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做战略调整来迎接和美国的斗争。我们要有定力,主要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以及要坚持和各国开展合作。

  谈到目前国际涉华舆论,季志业建议,中国是一个有容乃大的国家和民族,我们不应随着别人的音乐起舞。他重申,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面对国际舆论中对华不友好的声音,应该用正面的和正义的声音回应,占领道义制高点。

  谈到疫情下的中俄关系,季志业表示,疫情再次体现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紧密性,未来中俄关系还会继续在高位运行。接下来,中俄合作的重点除了发展双边关系外,还有共同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季志业最后介绍了此次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他建议,中国要坚持与周边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合作要更具针对性,可以通过抗疫领域的合作,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进而增强“一带一路”的凝聚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以下为专访内容:

  中评社:当前世界正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形势,也有种说法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请问您对此怎么理解?这样的变化给中国的对外交往带来了哪些挑战?

  季志业:变化是巨大的,主要有这四个方面。第一,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一直走在前面,但进入本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迅速——如果说冷战刚刚结束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只占到世界经济的20%,那么到2019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经济的48%,接近一半;如果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有人认为在2014年,也有人认为是在2016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发达经济体,也就是说几百年来第一次非西方的经济力量正在或者已经超过了西方。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西方一些政客们的担忧。特别要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多家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将会衰退接近3%,疫情如果进一步发展影响可能会更大;如果从西方经济和非西方经济的比较来看,按照联合国报告的预测,西方经济今年可能遭受的损失更大,初步预计负增长5%以上,发展中国家是0.7%,这就会造成这种经济力量的对比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方向发展。这个变化确实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

  第二个,国际思潮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世界上曾经有殖民主义的思潮、帝国主义的思潮,后来有社会主义的思潮、民族解放的思潮,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全球化的思潮,但是从欧洲难民危机开始,民粹主义思潮、孤立主义思潮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开始越来越大,特朗普现象和英国脱欧都是具体表现。在疫情中,各国为了防范外部输入加强了边界的管控,很多国家的民众都把外籍人、外地人当做排斥对象,这种孤立主义思潮或者说是民粹主义思潮进一步得到扩散,并引发了逆全球化的一股逆流。

  第三个,主要大国的军费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都在持续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整体的军费投入每年都在增加,军事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一些新的军事技术的产生对原有的战略稳定和战略平衡构成了冲击,比如新的太空武器的发明,美国甚至成立了太空军。这些都在酝酿着一种新的军事革命,或者说是军事变革的发生,并且是一种包括技术、军事思想和军事体系在内的变革,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

  第四个,在一些问题上,全球达成了一些共识,但一时还找不到解决办法。比如气候变暖,以及受气候变化导致的SARS,MERS,埃博拉等疫情频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这一次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和迅速扩散,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世界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的方法,至少目前,仍然是主权国家作为主体在发挥作用,世界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联合应对的态势。

  这些变化对中国对外交往有机遇也有挑战。所谓的“机遇”是指,我们看到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初只占到世界经济比重的不到6%,但在去年已经占到世界经济的16%,这是一个很大的也是积极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在扩大,地位和作用在增强。所谓的“挑战”,我认为有这几个问题,一个是逆全球化的挑战,一个民族主义思潮的挑战,还有一个就是克服气候变暖对我们构成的挑战,这些不只是对中国一家的挑战,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挑战,中国如何同世界合作应对挑战,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中评社:疫情让中美矛盾升级,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变化?这对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有哪些影响?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位对外战略?

  季志业:中美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源于刚才提到的力量格局的变化。很明显,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中国在科技领域开始取得一些进展,军事力量也进一步发展,关键是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大体量,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赶超——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只占到美国经济的11%,但在去年已经接近美国的2/3。美国作为老大心里感到不安,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然后,美国历来对“老二”是毫不手软的,比如曾经苏联和日本,现在轮到了中国。

  美国的警惕性非常高,一些政客非常焦虑,他们不理解中国,很难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理念,因为他们历来都是靠地缘政治、强权政治、森林法则的理念成长起来的。过去,民主党政府采取了接触加遏制的政策,现在,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政策的视觉效果是全力以赴在打压中国,这一方面是由于特朗普团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现在处在大选的关口,更需要拿中国做挡箭牌。

  尽管中美关系现在出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主要是来自于美方的一些挑战,但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进行外交战略调整,去迎接和美国的斗争。因为中国的主要目标不是当世界领导人,也没有这个意愿,中国政府和习近平主席反覆强调我们的任务是“两个一百年”,到明年就是第一个百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但是,疫情给脱贫攻坚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主要还是把自己的国家搞好,根本没想过去抢世界领导权,也不存在抢夺地盘的问题。 现在国内一些媒体过度紧张,做出了一些过激的反应,这大可不必,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干什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所以,中国的对外政策还是一如既往和所有的国家开展合作,也包括美国。当然如果美国不想和我们合作,要和我们脱钩,我们必须做一些回应;我们也正常应对一些专门的挑战,包括疫情以后可能有的滥诉问题、舆论攻击问题,对我们的主权、国内事务干涉的问题。但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没有必要调整,对所有国家开展合作,包括和美国,这应该是一如既往的,与此同时,我们会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而且是越改越深越开越大。所以我认为,中国人要有定力,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这一次我们也可以挺过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偏乐观一些,但我认为总体上我的看法是对的。

  中评社:中俄一直处于高水平发展,疫情期间中俄的多次互动也证明了这一点。请问您怎么看在未来的国际局势变化中,中俄关系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接下来发展中俄关系有哪些重点?

  季志业:中俄关系一直处在高位运行当中,这次疫情再次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紧密性,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个好的态势在未来一段时期还会得到发展。这首先得益于我们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能够从战略上理解中俄双边关系对两国乃至周边地区和整个世界的重要性。所以未来中俄关系还会继续高位运行。

  至于中俄未来的合作重点,首先还是双边关系。因为疫情后,在逆全球化潮流当中,我们两家更需要抱团取暖,互通有无和加强合作,为两国相互之间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相互提供帮助,这也是两国的主要工作。

  另一个重点,中俄两国会共同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现在尤其紧迫的就是国际战略稳定机制、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蔓延的背景下,我们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遭到某些国家的退群、抵制、不交费的情况。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而不是用简单的重启炉灶的方式。中俄会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这些方面加强双边合作和推进国际合作,维护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向世界发出共同的声音。

  中评社:疫情之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堪忧,这对我们接下来开展对外交往有何启示?

  季志业:现在的国际舆论形势和和民粹主义思潮有关系。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关注外界怎么看待我们,才会认为国际舆论对我们的关注比较多,但其实相比之下,欧洲乃至俄罗斯的舆论对美国的关注更多。

  所以我认为,中国不应该助长全球范围内的民粹主义思潮。中国是一个有容乃大的国家和民族,我们不应该随着别人的音乐起舞。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面对国际舆论中对华不友好的声音,甚至是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内容,我们无需和他们对骂,因为这只会制造情绪外,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形成一种全政府、全社会都去回应的情况,当然,我们更不需要容忍,而是应该用正面的和正义的声音回应,占领道义制高点,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从根本利益出发,正面阐述我们的意见,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中评社:您如何看待当前国际形势下,此次两会的重要性?能否介绍您这次的提案内容?

  季志业:我这次参会感受特别深。今年的两会很特别,不仅推迟了两个多月,还大幅压缩了会议时间,报告内容的篇幅也做了压缩,但内容仍然很丰满、深入。

  这次两会标志着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疫为主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了在疫情常态化下开始发展经济社会的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将继续按照既定的方针,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明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前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中心任务,对此今年两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要把国内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作用发挥好,同时还要开放合作,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作用都发挥好。所以,作为全国政协外委会的成员以及对外友好界别的委员,我更关注的就是如何在新情况下来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如中日韩加快自贸谈判等加大经贸往来的举措是一个正确方向。

  我今年的提案是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也许有人质疑,在“疫情”之下,我们自己的经济都面临困难了,要如何继续建设“一带一路”?但在我看来,“一带一路”还要继续推进。一方面,“一带一路”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对外延伸,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我们采取的不是过去老牌欧洲帝国主义的殖民做法,也不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做法,而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和各国开展合作,把各国的需求和我们的需求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推进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也要让“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并且也只有“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尽管有疫情,“一带一路”的合作还要继续推进。

  那么如何推进?在疫情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现在面对的生存问题比发展问题更紧迫,中国可以在这个背景下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抗疫合作,这样真正做到民心相通,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

  广大发展中国家现在最需要的除了口罩等防疫物资外,更需要的是相互交流防疫的方法和社会管理方法。同时,我们正在加紧研究疫苗,如果疫苗研制成功后,我们能够把疫苗提供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所以,接下来推进“一带一路”,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思路。但是“一带一路”的大的方向,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所以我的我的提案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来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930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