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小小粽子,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

热点搜索

小小粽子,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

  中评社北京6月26日电/据新华社报道,端午时节粽飘香。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山西省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近年来被小小的粽子改变了命运,村民靠包粽子、卖粽子脱了贫,走向小康。

  大清早,前青塘村村民刘继兰已将粽子出锅,接待完最早的一批客户,开始直播卖货。“青塘粽子名气越来越大,根本不愁卖,我直播卖货也就是‘卖着玩’。”刘继兰说。

  上午九时许,山区的气温还没上来,但记者在前青塘村村口看到,已经有摆摊的村民卖完粽子,骑上电动车,收摊回家了。

  前青塘村虽处吕梁山区,但水资源丰富,村里的平地上芦苇广布,村民有包粽子的传统。

  “原来就是包着自己吃,原料也只有本地产的黄米和黄河滩枣,村里种的芦苇大量卖给了外来商贩,价格很低。”刘继兰说,这让本就地少人多的前青塘村收入微薄。

  2013年,前青塘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2505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344户,共798人,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

  “脱贫攻坚以来,咱们村大力发展粽子、旅游等产业,预计今年粽子产业总产值将达3000万元,带动就业近千人,人均年纯收入有望超过万元。”前青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鑫说。

  李鑫介绍说,前青塘村的“粽子传统”转化为“粽子产业”始于2015年前后。那时村里争取到11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但这还不够办起粽子厂。为了引进投资,他几乎把能找的关系都找遍了,但前后请来考察的几位老板,都因为村里没有产业基础,怕“平地起高楼容易塌”,没敢投资。“最终还是村支书把在外做生意的弟弟拉回来投资。”

  张新勤就是这位投资人。他16岁外出打工,经过20多年的打拼,在晋中市榆次区的电动车生意本已做得有声有色。但为了凑齐数百万元的建厂投资款,还是把原来的生意转让了出去。

  为了试验,第一年张新勤包了6万个粽子卖,每天大半夜睡,凌晨4点半就要起来。出乎他的意料,粽子居然不够卖!

  2015年,张新勤终于下决心盖起了自己的厂房,扩大了规模,他还开通了电商平台销售粽子。“去年电商平台卖出的粽子占销量的10%,今年占到了35%。”张新勤说。卖得太火也有烦恼,今年端午节前很长一段时间,张新勤就不敢接单了,怕做不出来,老客户要下单只能先给20%,新客户已很难订得上。

  “工厂不仅吸纳了百余人就业,给村里分红,还带动起80多个小作坊包粽子。”李鑫说,许多小作坊主原来就是粽子厂的工人,技艺精湛之后就回家自己包、自己卖,如此循环,带动效应很强。

  刘继兰家跑过运输,干过农家乐。“最后发现还是包粽子挣钱。”刘继兰说,现在原料也不用担心,“大厂用哪家的,咱也用哪家的。咱们这都说‘三片粽叶三颗枣,一百粒米不能少’,做得实在,自然不愁回头客”。

  刘继兰今年雇了五六个工人,包粽子的工人领取计件工资。“多的一个月就能挣上万元。”刘继兰说。

  72岁的村民张凤兰和80岁的老伴王来柱原来是贫困户,2018年通过兜底保障脱了贫。去年看别人家卖粽子挣钱,她也开始包着卖。今年她更是雇了两个人包粽子,自己成了小作坊主,预计毛收入可达三万多元。

  “包粽子是村里的传统技艺,多数人都会,还不受年龄限制,包多了多赚,包少了少赚,全看自己把握,这让很多原来缺技术、缺劳力、年龄大的贫困户,在脱贫之后直接迈向小康。”李鑫说。

  目前,前青塘村已经成立了粽子协会,正在制定行业标准,在保证最重要的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要对质量做出更严格的规范。李鑫说,这是要让前青塘村“粽”来的幸福更“稳”些。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385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