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关注:各界回应施政报告 冀港走出困局

热点搜索

中评关注:各界回应施政报告 冀港走出困局

经民联回应施政报告(中评社 沈而忱摄)

林郑月娥发布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评社 沈而忱摄)

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陈智思代表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回应施政报告(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记者 沈而忱)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5日发布题为“砥砺前行,重新出发”的《施政报告》。对此,香港各界一致认为,施政报告内容全面,涵盖了“一国两制”、抗疫、经济、土地、房屋、城市建设、民生、青年、教育等方面,在政治上着力正本清源,在经济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向正确。此外,各界纷纷对中央全力支持香港表达感激。另一方面,社会亦希望特区政府能够加强防疫,尽快“清零”,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使得香港走出困局。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示,施政报告提出200多项新措施,当中不少都具突破性和开创性,可说是一份相当全面、务实、进取、与时并进、具有前瞻性的施政蓝图。《施政报告》务求在政治体制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在经济发展上着力巩固和提升香港优势,多元并进,及在民生建设上继往开来,力求解决眼前和长远的社会问题,充分表现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香港重回正轨的决心和承担。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认为,《施政报告》提出了很多新措施,涵盖了社会多方面关注的范畴,带领香港向前迈进。政府会继续坚守审慎理财,应使则使的原则。虽然现时面对比较严峻的财政状况,但为了经济、民生及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政府仍然会采取适当的逆周期措施去发展经济和纾解民困。不过,面对反覆的疫情及非常困难的内外政治和经济环境,政府必须更谨慎去控制开支,保留财政实力,以应付不时之需,并维持香港金融稳定。随着政府开支进入整固期,将聚焦把资源用得更精准,令已承诺的措施有序落实,惠及市民。

  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陈智思代表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发言。他提到,所有非官守议员都很乐意听到今天行政长官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而且非常认同和支持这份《施政报告》,亦非常高兴知道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继续发挥香港特殊的地位。今次的报告涵盖了很多方面和承诺,所有非官守议员都乐意支持,亦希望能够协助行政长官将来落实以上不同的政策。

  民建联认为,政治工作正本清源,经济发展方向正确,改善民生有待加强。民建联指出,行政长官今天公布的施政报告较为详细和全面,提出坚持及完善一国两制的实施,并重视法治,有助正本清源,值得肯定。但对于如何改善公务员和问责团队的施政效率,如何加强与各持份者包括政党的沟通方面着墨不多。经济方面,施政报告透过加强融入大湾区,推动香港的金融、法律、创科及专业服务等产业发展,拓阔了青少年的发展空间,及协助中小企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此外,要真正发挥大湾区政策的利好因素,还需要尽快平息疫情,以恢复通关,期望行政长官尽快提出更多可行有效的抗疫措施,让市民看到政府的魄力和决心。民生方面,施政报告显示出政府的良好意愿,但仍有不少欠缺。房屋方面,报告史无前例地宣布已觅得未来十年兴建公营房屋单位的所需用地,但实际的可操作性有待观察,而且报告对于如何加快公屋上楼并无阐述。期望政府能有效落实有关承诺,并在规划用地方面采用新思维,以配合未来包括大湾区的发展形势。

  “抗疫为先,重振经济,改善民生,信有明天。”经民联用十六字来概括新一份施政报告。经民联认为,这份报告构思务实,措施亦具针对性,但要事分缓急,而且重在执行。面对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覆,经民联促请特区政府痛下决心,精准抗疫,切断所有隐形传播链,尽快让病例“清零”,做到抗疫为先、重振经济、改善民生,让市民“信有明天”。
 
  经民联主席卢伟国指出,望政府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港深创科园建设,并致力吸引更多科网企业来港,提升竞争力。在推动智慧城市方面香港亦须急起直追,希望政府在强化5G服务、推动智慧出行等方面“放手去做”,不要只是“研究和验证”。副主席林健锋对施政报告推动香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及为私募基金分发的附带权益提供税务宽免表示感谢和支持,相信可为本港经济注入新动力。他强调,只有疫情受控,尽快通关,才可以真正救活香港。代表金融服务界的经民联副主席张华峰感谢中央政府继续支持业界发展。他指出,今次《报告》扩大沪深港股市“互联互通”涵盖范围,为业界业务带来支持,希望特区政府再接再厉,早日将交易所买卖基金和债券“南向通”、来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纳入“互联互通”范围。一直关注高中通识科的经民联副主席梁美芬表示,欢迎特区政府终于积极考虑改革通识科,希望能够减轻学生压力之余,亦有效监管教学内容及教师质素。经民联副主席刘业强表示,支持政府推展“明日大屿”项目,长远为本港提供大量土地,同时带动大屿山发展。他又对《报告》在乡郊发展方面未有着墨感失望,强调特区政府应进一步改善乡郊基建,为旅客及村民创造多赢局面。副主席吴永嘉促请特区政府加强对厂商的支援,协助业界开拓国家“内循环”市场。

  工联会亦用十六字形容施政报告,“方向正确,任重路远,燃眉未解,民困待纾“。黄国健认为,今年施政报告的方向正确,首先是政治方面,今次这份在政治、政制方面着墨较多,为香港的政治制度、一国两制、中央与香港关系正本清源,成为日后特区在政治及政制上的基调。经济发展方面方向亦正确,全面与大湾区融合发展,如相关工作如实落实,将为本港带来亮丽前景。惟施政报告未解燃眉之急,对现时急须解决的抗疫问题,未见推出有力招数,且未有支援失业人士。麦美娟指清零是不少香港市民对政府的期望,但施政报告有提目标,无讲方法。工联会建议政府必须进行全民强制检测,并且配合其他措施;政府亦应制订抗疫路线图,让市民了解政府于每个抗疫阶段的工作和目标。郭伟强指出,施政报告提到要加强德育、公民和国民教育,深化《宪法》、《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教育,可弥补去年黑暴之后教育制度的缺口,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他认为高中通识教育科应取消,有效避免政治入侵校园、杜絶有不良教师借通识科把错误政治观念灌输学生。

  新社联欢迎特区政府提出多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计划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定位,认为积极可取;亦欣喜于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特区的企业和业界在大湾区进行营商、医疗、金融服务等建议,并会为香港预留新冠疫苗。为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和议会运作正本清源,恢复正常,新社联支持特区政府积极推广《宪法》和《港区国安法》内容,采取措施确保公务员效忠香港特区。

  另一方面,新社联认为施政报告仍有不足,首先是特区政府始终未能下定决心进行强制性全民检测计划,疫情的不断反覆恶化亦会阻挠市民和经济回覆正常,以及不利于推行“健康码”通关、政策所推动的基建和旅游等计划,不利于疫症清零。此外,报告中未有设立“失业援助金”,未能更有效地帮助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雇员。

  香港中华总商会对施政报告提出多项促进中长期经济和民生发展措施表示支持,欣见特区政府获中央支持落实多项深化内地与香港互动交流措施,相信有助巩固和提升香港在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促进本港经济迈向更多元化发展。《施政报告》就个别行业和中小企提供特定政策支援,中总建议当局密切留意疫情变化对中小企带来的影响,必要时再次推出短期应对措施,而政府的相关资助计划亦应进一步简化,给予中小企更快捷和有效的支援。

  中总认为,土地与房屋问题多年来不仅窒碍经济发展,对民生亦造成极大冲击,欣见《施政报告》就拓展土地和增加房屋供应方面提出多项措施,期望立法会尽快通过“明日大屿”填海工程的研究拨款。行政长官强调,《香港国安法》让社会恢复稳定;而中央在“一国两制”下对香港一贯支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总全力支持落实《香港国安法》,并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及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完善法治保障制度,发挥香港所长,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融入大湾区和国家发展。

  中总会长袁武赞扬报告内容全面,对贯彻“一国两制”在港实施做了比较全面的着墨,为香港未来发展奠下重要基础;报告亦就促进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出具体规划建议,为香港在后疫情和环球政经新格局下明确了方向,为经济和民生发展注入“强心针”。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施政报告深表支持,并指报告全面务实、长短兼顾,既围绕着抗疫、创造就业、改善民生等本港的当前急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周详的短期措施,亦就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推进大湾区建设、强化土地供应策略、培养人才和青年发展等关键性的领域厘定了策略性方向和部署,有助香港冲破困境、重新出发,提升长远的竞争力。

  厂商会认为,中央在当前本港经济面临重大挑战的特殊时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各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再次凸显了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巨大的优势。厂商会认同,香港应更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继续以己所长服务国家之所需。施政报告就推动香港参与大湾区发展公布了多项新措施,厂商会认为这些“新政”有助于从多方面促进粤港的经济与社会融合,当中多项措施对推动两地的创新科技合作具有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

  支援业界方面,施政报告提及,中央支持广东省联同香港贸易发展局等推出一站式“GoGBA”平台,为港企提供政策谘询、培训和企业对接服务。厂商会对此深表欢迎并建议,特区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日后可将这项“牵线搭桥”的服务扩大至更多的国内区域市场,透过驻内地不同省份的经贸办事处发挥“在地支援”的功能,收集和发布当地的商业资讯,为本港企业引介当地的市场进入渠道和推荐合作伙伴。

  香港工业总会乐见政府推出逾200项新措施,积极解决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问题,协助工商界把握双循环机遇,致力推广青年发展及培育人才。工商界及广大市民期望有关措施尽快落实,有利香港经济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工总指出,欣见特区政府在中央支持下,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印尼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港企与区内企业合作,以电子、玩具、电器产品为试点,强化香港在国际大循环“促成者”的角色。此举措有望加速港企分散供应链,以及拓展亚太区市场。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9653.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