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畅通内循环优势

热点搜索

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畅通内循环优势

  中评社北京12月16日电/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对接国际大循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客观上也造成了对外部需求和科技转移的依赖,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开发不够,融入国内大循环程度较弱等问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和痛点,改善供给结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畅通内循环优势。

  把全球产业链优势转化为链接国内产业链优势

  南方日报发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赵超文章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已深深嵌入全球产业大循环系统中,广东企业在适应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认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大内循环就是要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满足国内中高端需求。要围绕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通过高质量的产业基础、高水平科技合作,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实现关键技术、设备、零部件和新材料的“进口替代”,形成畅通国内大循环新的动力支撑。

  推动企业实施出口转为内销、海外消费回流。着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方式,促进加工贸易向品牌、研发等产业链高端延伸,推动企业实施出口转为内销、海外消费回流。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推动高端海外消费回流、本土品牌崛起、新消费模式兴起。建立消费品监测中心和产能监测中心,实现对外产能和对内产能的有效管理和转化,实现出口消费品和国内消费品的有效转化。

  引导广东优势企业开展全国产业链条布局。支持广东优势企业到全国建设产业合作区、产业集聚区,带动中小配套企业走向全国,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共同开拓国内市场。引导省内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建厂,促进广东优势产能转出去、装备制造业走向全国,并带动相关设备、技术和服务的贸易增长。

  把国际通道连接优势转化为畅通国内物流通道优势

  文章指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关键是畅通要素流动。

  打造物流通道合作共同体,创新通道物流设施的共享互联模式。充分发挥广东在国际物流通道运营管理上的优势,构建跨区域通道物流和运营中心,建立健全多式联运中心运行机制,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推动通道设施设备高效衔接,促进互联互通、高效运转。创新通道物流设施的共享互联模式,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加快在规则、政策等方面实现突破,协调推动物流通道省际合作、区域合作,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提高通道的融合效率。

  加快推进传统流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通道中的应用,形成一批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线上线下互动、国内国际联动的现代流通企业,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物流体系,促进流通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

  充分发挥广交会等大型平台和各类行业交易会对于畅通内循环的作用。以各类流通平台为基础,推动需求方和优质品牌供应商进行一对一采购对接,强化专业市场、采购团、品牌企业之间高效精准对接,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认识各地驻广东商会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各地驻广东商会与广东企业开展对接合作,为广货走向全国提供便利和支持。

  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转化为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优势

  文章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科技创新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基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占据了国内多类高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生物工程等领域引领新突破,形成许多创新成果落地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

  聚焦高端科技资源整合,加快实现科技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广东拥有大量各类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在推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上积累了明显优势。要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更大范围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实现高端科技资源整合,突破前沿科技研究短板。引导和鼓励广东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内研发企业,或者依据自身技术优势和需求建立全国性研发中心,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合作,以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更加精准联动消费者需求。依托广东“新基建”和数字经济优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到产业的全链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把企业打造成为数字技术的研发载体、应用载体,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终端消费者的喜好,降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

  探索在线新经济模式,推动新消费模式崛起。充分利用广东网络和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新兴服务业优势,建设数字贸易产业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直播基地,推动“互联网+直播+社群”等新零售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模式,建立新流通模式,推动新消费模式崛起。

  把自贸区对外开放优势转化为对内和对外联动开放优势

  文章表示,随着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改革,以及各行业、各领域更多改革创新举措的先行先试,形成了开放、便利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对接制度,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给予了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

  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等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联动发展新路径。探索建立跨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对外合作示范区,在内陆地区设立沿海地区相关园区的分园区。通过推进自贸区试点经验集成创新,提升国内合作园区能级,共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开放“试验田”,实现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联动发展。

  探索开发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加快成熟改革经验的复制和推广。及时将广东自贸试验区业已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先期试验的成熟改革经验率先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复制、推广,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在培育新型贸易业态、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等领域,探索开发区与自贸试验区同频共振、改革同步、政策共享。

  把区域发展战略优势转化为多层次国内大循环畅通优势

  文章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改革自主权大、牵引集成功能强,是广东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培育壮大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激活发展新空间,强化地区间产业联动与动能传导。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激活“一带一区”的巨大发展潜能,建立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地区间发展合力。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空间基础,优化支点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把广州和深圳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联动东西的开放空间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结合与对接区,具有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良性互动的空间优势。建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要载体的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市场循环体系,建立一致且有执行力的政府行为准则和市场规则,彻底消除各类隐性市场壁垒,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循环体系奠定区域基础。

  探索建立促进泛珠合作区域新机制,拓展内循环高质量空间。目前,广东与泛珠各省区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投资、商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很大突破。要以泛珠区域合作空间为基础,继续强化差异性经济合作及互联互通,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提高生产效率。探索建立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横向合作的国内经济走廊,并建立与经济走廊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产业投资、物流通道和基础设施等,加快形成更加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的经济合作区,畅通国内大循环。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238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