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观察:特朗普对华出尔反尔为哪般?
中评社华盛顿5月30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中就避免经贸战达成框架协议刚十天,特朗普又翻脸了。白宫29日突然宣布,6月15日之前将对来自中国包含重要工业技术的500亿美元进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其中包括涉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产品;拟议的对华投资限制和加强出口管制将不迟于6月30日宣布。
这个声明发布后,举世哗然。特朗普政府变脸比翻书还快,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然而考虑到特朗普在国际事务中出尔反尔,谈好的国际协议均可轻易毁约,具体细节尚未达成一致的美中经贸协议被特朗普政府不认帐,也并非完全出人意料。“我们对白宫发布的策略性声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显然有悖于不久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达成的共识”,中国官方罕有地以相当个性化的语言来回应特朗普政府不可捉摸的举动。
从退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定到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从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到重谈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从不承认伊朗核协议到去或不去的“特金会”,特朗普政府玩的就是变,他们以外交政策的不可预见性为荣,其目的就是谋求“美国优先”,美国利益最大化。此次对历经两轮谈判达成的美中经贸联合声明反悔,很多专家认为这是特朗普政府加大施压的谈判策略,因为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本周六就要去北京与中方展开经贸协议的具体细节谈判。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对中评社说,白宫试图增加商务部长罗斯去北京访问磋商取得合理协议的可能性。他说:“我不觉得美国重新发起贸易战。”《纽约时报》将白宫的最新声明形容为一种姿态,旨在保证北京不会误解最近华府官员的和缓表态,而将之视为美国在其关注问题上回心转意。
华盛顿考文研究集团战略分析师克鲁杰表示,中方不轻信的回应,似乎反映了他们有了更多的瞭解:特朗普疯狂的摇摆不定是一种新标准。他说,贸易政策在特朗普政府中仍是非线性的,在朝鲜和中兴问题上似乎取得进展,白宫没有任何预警和期待地扔下了炸弹。
认为与中方达成框架共识是特朗普政府对华经贸谈判失败的企业研究所(AEI)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分析特朗普变脸的原因时对中评社说,贸易协议对于中国来说关键的部分是取消对中兴的销售禁令,那也是特朗普政府的目标。特朗普政府或许对美国国会支持制裁中兴的程度有点意外。如果美国给中国在中兴问题上所要的东西,美方就难以给更多的。史剑道注意到,白宫的最新声明没有再提对额外1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税的威胁。
问题在于,这种勒索式的谈判策略对中国真的管用吗?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杜大伟(David Dollar)对中评社表示,白宫说将对中国产品征税,而上周又说暂停(on hold)征税,这是令人困惑的。也许这是商务部长罗斯去北京制定贸易协定的具体内容时,一种给予他以谈判杠杆的努力。但特朗普政府讯息缺乏一致性,对于北京而言是令人灰心丧气的(baffling)。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保恩(Chad Bown)指出,在这个与中国谈判的微妙时刻,特朗普政府要担心公开谈判带来的误解。如果白宫的声明真的只是期限到来时的程序性动作,特朗普政府可以用简单的声明进行澄清。否则北京就可能解读这个声明为特朗普的关税不再暂停。这会使得罗斯去中国的访问复杂化。
中方也已认定白宫最新声明是一种“策略性声明”,并强调无论美方出台什么举措,中方都有信心、有能力、有经验捍卫中国人民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中方敦促美方按照联合声明精神相向而行。
在此次美中贸易争端中,特朗普一直在意巨额贸易赤字难以为继,但他手下的一帮鹰派幕僚更在乎的是中国扶持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政策。对于中国而言,赤字问题是可谈的,让中国多买美国货是可行的,但中国一定不会答应改变其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因为中国已经见到了现行体制有助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乃至弯道超车。
轻诺寡信,特朗普政府将发布官方声明当儿戏,谈判中的承诺可以轻易毁约,这势必损害美国的信誉。长此以往,以后世界上再没人愿意跟特朗普政府谈判。在对华贸易争端中,特朗普政府正打算限制中国公司来美投资,限制中国理工科留学生来美签证,终究会损害美国自己长远的竞争力。
已有不少美国专家指出,特朗普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事方式,最终可能损害美国和全球经济。卡图研究所(CATO)贸易政策研究主任伊肯森(Dan Ikenson)指出,特朗普“精神分裂式”(schizophrenic)的对华贸易政策对全球经济是一种威胁。
美中经贸摩擦从本质上说是美中战略竞争。只要双方的战略博弈存在,贸易紧张就会持续。即便两国达成了具体协议,中国多买了上千亿美元的美国货,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崛起的疑虑犹存,双方的角逐就不会停止。只要事态不演化到两败俱伤的全面贸易战,就是两国人民之幸了。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436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