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刘元春:抓住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窗口期

热点搜索

刘元春:抓住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窗口期

刘元春(图片来源:“浦山论坛”线上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 李娜)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日前在“浦山讲坛”线上直播中解读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他指出3月17号、4月8号、4月17号,在一个月内,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会,对传统的以“六稳”为主体的宏观政策进行了全面定位,第一,从“六稳”到“六保”;第二,研究设计一揽子宏观政策举措,也就是我们需要超级应对举措来应对二季度即将面临的五重下行压力的叠加。

  刘元春表示,一定要认识到未来的压力,抓住主要矛盾。当前主要矛盾是什么?目前很多人都讲,必须要稳就业。保就业、保民生、保经济主体是中央提出来的前三保。这非常重要,是我们在疫情冲击下、在我们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必须持续要做的。

  但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要保就业、保民生、保经济主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持续冲击下,我们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民生政策和积极的经济主体政策,而不仅仅在于疫情救助的消极就业政策和消极民生政策。

  积极政策的重要前提是经济循环要常态化。如果经济循环没有常态化,还是处于停顿的状态,以短期救助为核心的消极政策——包括消极的保就业、消极的保民生、消极的保民生主体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很多常规的消极就业政策和民生政策难以得到长期的财政支持,同时也难以对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小业主、农民工进行有效的救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政策有效传递路径的缺失决定了我们只能通过经济增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运行来达到边际人群收入稳定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通过全产业链、全域化的行政推动,使复工复产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使大量农民工就业的建筑业和八大劳动力密集产业快速恢复。

  其次,在复工复产之后,要给予经济系统一个强劲需求,使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从而使经济具有持续运转的内生动力。

  因此,一方面是行政化的全产业链、全域的复工复产,另一方面是要采取一揽子的需求刺激计划,使复工复产的企业有充分的订单。这个刺激计划要保证复工复产之后不出现第二次停工停产,因为未来中国经济不能再承受一次停摆。

  所以,当前很重要的是抓住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窗口期。之所以说当前是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窗口期,理由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家存在共识,都认识到复工复产越同步、速度越快,经济重启的成本就越小;二是世界疫情大蔓延及其带来的超级外部冲击还没有完全到来;三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在短期停摆之后还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害,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错;四是我们目前还有不小的政策空间。

  要抓住这个经济循环快速常态化的窗口期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及时出台需求扩张为主的一揽子方案,特别是在消费启动和消费提升方面要有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引领大家预期的政策;第二,在投资方面,要有一个以新老基建为主体的系列启动计划;第三,民间投资的启动是重中之重。

  刘元春表示,以上这个三方面不仅要有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有宽松而不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从一季度数据里面可以看到,在GDP增长幅度-6.8%的情况下,金融增加值增速依然达到6%。也就是说金融利润的增加值是建立在经济停摆之后照常收租金、照常拿利息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个与经济匹配的宽松政策,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的错位一定会是经济循环常态化的最大障碍。所以现在货币政策虽然不是要大水漫灌,但在降息上面的力度一定要大。

  总结来说,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目前的窗口期密集推出上述一揽子计划。从长期来看,第一要聚焦于民生救助,第二要聚焦于经济刺激,第三还要聚焦于化危为机的改革。下一步,应该高度关注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并对中国方案进一步改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9488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