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通识课程减半 增赴内地研习

热点搜索

通识课程减半 增赴内地研习

  中评社香港11月28日电/据文汇报报道,特区政府教育局将就中学通识科进行改革。据消息人士透露,内容包括改变现行的评分模式,从过往1至5**评级,简化为“合格”和“不合格”。另外,局方会主动向学校提供适用书目,倘办学团体要求自选书目,则需要交由局方专责部门审批,确保内容准确。局方将要求通识科从现时12个主题减半至6个,当中规定其一项须到内地参与当地的专题研习,有关研习会被评级。据悉有关改革将于今日特首发表的施政报告内公布,教育局稍后会交代详情。

  通识科是现时全港中学生的必修科,惟相关学科内容及教学手法备受诟病,社会要求改革之声不绝。据了解,在今日发表的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将会简单交代通识科的改革方向。教育局稍后会公布详细的内容。

  综合多个消息人士透露,鉴于目前仍有部分大学将通识科目列入收生条件范围,故难以“一刀切”取消,通识科未来仍维持必修必考,但局方将落实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其中现时的评分模式将由7个评级简化为“合格”、“不合格”两个评级,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另外,局方会减少现行的教学时数和范围,从六大单元下的12个主题将减半至6个。新安排下的6个主题中,其中一个须到内地参与专题研习,有关研习亦须接受评级。

  针对目前通识科内容被批评流于“天马行空”、缺乏知识基础、主观性及随意性较强的指控,在新安排下,相关部门将主动向学校提供合适的书目,若学校坚持自选书目,校方须事先把拟用书目送交审批,获当局批准才能使用。

  据了解,有关书目只会采用“成熟的例子”,如国家首名太空人是谁,所有教材必须有事实根据,不能再以空泛的内容,或仍在发生、具争议性的社会事件等作为教材讨论。

  校方教材须先备案便追查

  对近日多宗教师透过工作纸平台疑向学生进行洗脑事件,消息人士指政府亦会考虑,要求校方就课堂的工作纸,及发给学生的教材,均须预先向教育局备案,以便在有家长及其他人士投诉时,方便追查及作出适当回应或惩处。

  通识科主要弊端

  一、课程重论述轻内容、重文轻理

现行制度下,通识科教师需要在168个教学时数内完成12个重大主题的论述,即学生需要在平均14个小时内掌握“科学、科技与公共卫生”、“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等,学习过程或水过鸭背,偏颇失实。此外,现行通识科内容过于重文轻理,未能达至当年“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文理兼备”的初衷。
 
  二、考评模式

  通识科主考评模式类近语文科的议论文写作,时间限制变相鼓励学生以坊间大行其道的框架作答,集中操练应试技巧及语文能力,对训练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毫无助益,更会局限其想像力。此外,由于是开放性作答,评改涉及主观判断,难以客观并细致地将学生划分为七个等级。

  三、教材缺乏有效监管

  由于教育局没有就通识教科书建立行之有效的审查机制,导致教科书内容陷入无监管状态。至今年教育局完成首次通识科“教科书”自愿送审服务,惟社会仍期望进一步完善机制,杜绝问题。

  四、教师支援不足

  通识科要求教师知识层面涵盖人文、科学、商业等领域,更需要多元的教材,对教师构成额外负担。

  五、科目作为升学要求与科目原意冲突

  通识科作为升读大学的必修、必考,每一个等级都对学生能否进入心仪学科有极大影响,惟通识科成绩分为七个等级的评核安排,却与注重思考、减少操练和背诵的教改初衷有所冲突。

  六、“黄师”、“黄教材”问题

  由于通识科具教学弹性较大,是唯一不设教科书评审制度的主科,欠缺把关致令课本质素参差出现大量偏颇内容;此外,教师亦可凭“专业”选择或编写教材,但实际上不少材料以及考题角度欠持平,充满引导性;更有部分“黄师”视此为可乘之机,制作出称为“教材”的政治宣传品,煽动学生积极参与“抗争”甚或激进违法行为。

  “黄师”代表包括上载“黑警死全家”头像的嘉诺撒圣心书院通识科教师赖得钟、在fb诅咒警察子女“活不过7岁”、“20岁前死于非命”的通识科教师、前真道书院助理校长戴健晖;“黄教材”则包括2013年教协制作的所谓“占中”通识“教材”;圣士提反书院、圣芳济书院等个别学校,近年先后被揭发有试卷涉及激进或仇警思想等。有关案例均可见问题非一日之寒,漏洞迟迟未能填补。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010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