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理解中美战略竞争

热点搜索

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理解中美战略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举办了以“理解中美战略竞争”为题的研讨会(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9日电(实习记者 李晓宇)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举办了以“理解中美战略竞争”为题的研讨会,邀请了国关学界的六位专家作为主讲人,就中美战略竞争的本质与长期趋势,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对“中美战略竞争:全球、区域与双边”与“理解中美战略竞争:理论、历史与现实”两个议题进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野主持“中美战略竞争:全球、区域与双边”议题的发言与讨论环节。

  期间,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孙学峰发表题为“局部等级视角下的中美战略竞争”的报告时指出在东亚局部等级体系之中,作为崛起国的中国与提供安全保障的美国在综合国力上还是有较大差距,中国要采取的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避免过度竞争的战略对冲手段。近三十年内,虽然东亚地区竞争烈度加强,但并未出现新的军事同盟,在现有实力对比的约束下并未出现“突破红线”的情况。中国现在面临的压力来源于美国的对抗性,若按当前趋势发展,未来中美之间经济距离会进一步接近,但综合实力并不能达到冷战时美苏实力对比的门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在演讲中指出中美战略竞争和印太战略体系发展的相互联系,但并没有根本的决定性影响。在中美关系开始从战略伙伴向战略竞争关系过渡期间,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积极重视印度对于遏制中国作为潜在战略对手方面的作用开始提出所谓的印太体系的概念,并使得遏制中国成为美、日、印、澳等国家的共同利益。在中美战略竞争的明确与印太体系的成型过程中,印太体系已然成为一个针对中国的准同盟体系。中美战略竞争并不是印太体系朝着同盟体系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其动力,在可见的将来,中美战略竞争与中澳、中印关系恶化将推动印太体系向复合同盟的方向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在发表以“中美军事竞争:内涵、迷思与边界”的演讲中表示,为中美军事竞争定性需要从深挖其内涵。中美框架中存在力量相对变迁,而“在这种力量变迁中为什么存在军事竞争”这个问题常“被假设掉”,因此忽略了对竞争本身定性的认识,并提出了建模假设过于线性化、对军事竞争的理解过于对称化的问题。他认为美国已经针对中国实力增长而做出自身从战略到技术的调整,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了军事竞争,而中国并非处于弯道超车的位置,这种实力差距的变化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夏敏主持“理解中美战略竞争:理论、历史与现实”议题的发言与讨论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在发表“理解中美战略竞争:冷战类比谬误”的演讲时指出了理解中美战略竞争时的重要理论问题:当国际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时,研究者或决策者运用什么样的概念和理论来认识、描述和理解这种现象。近些年,尤其是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学界出现了对于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动力的不同概念和理论,一是借助已有的大国竞争、两极体系等理论来描述和理解当下的中美战略竞争关系,二是寻找历史上最为相似的国家间关系状态进行类比。他认为应回归至研究本身,面对现在的新事物与新情况确定目前状态并对其进行描述。用冷战来类比当下的中美关系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谬误与偏差,遗漏实质的重要的原因变量,误解中美关系性质。规避谬误需要将核心概念的运用往抽象程度更高的学术概念上移,寻找比冷战更合适的战略竞争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隽旸在发表以“理解历史与当下的两极体系:修昔底德的价值与限度”为题的演讲中引用了G.E.M.de Ste.Croix的《The Character of the Athenian Empire》中的内容,模仿“写社论的修昔底德”与“报道新闻的修昔底德”的比喻形象,假设出“历史学家的修昔底德”与“国关理论学家的修昔底德”,并将作为研究者的自己认同为“修昔底德”,观察“两个修昔底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分析了自身作为研究者时的困境。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傅强在发表以“叙事建构与中美战略竞争的认知”为题的演讲中对中美战略竞争提出本体性问题:中美战略竞争是否存在一个客观和确定的实质。傅强强调了叙事认知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重要研究意义,他认为叙事的接受与传播不依赖于真实性,而是逼真程度。目前在关于中美竞争的叙事中并未出现一个主导权的叙事者,中国需要寻找一个对自身有利的叙事方式并且选取合适的定位,最终双方确认叙事脚本。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700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