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屈国良语中评:中小企在一带一路有无限商机

热点搜索

屈国良语中评:中小企在一带一路有无限商机


香港中小企国际化会长、资讯及科技委员会主席屈国良(中评社 兰忠伟摄)


香港中小企国际化会长、资讯及科技委员会主席屈国良(中评社 兰忠伟摄)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记者 兰忠伟)香港中小企国际化会长、资讯及科技委员会主席屈国良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很多人误解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一定是很巨型的企业才有生意做,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大企业拿到订单后,会外包给中小企业,这也表明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中有无限商机。

  屈国良对中评社指出,香港年轻人可以在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寻找合作伙伴,但是香港的体量太小,一些企业还没有自主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合作的能力,因此建议特区政府牵头,让香港中小企发展能够成一体系,共同迈向国际化。

  中评社对话屈国良,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您如何看待四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

  屈国良:我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是1983年,卖中文电脑。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发明了一种输入法,比五笔输入法还要早,不过他并不懂得用电脑,当时电脑在中国内地也不普及,因此他就专程到香港找到我们。那是1982年,我27岁。当时我们十个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到了这项事业中。

  这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和我们一拍即合,后来由我们开发系统,在1983年到深圳展览,所以我是1983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真正在内地发展起来是1984年,可以说中国第一代微机工程师,很多都是我的学生。

  改革开放40年,现在的电脑早已经在中国内地普及,我是当年第一批进入中国的科技者,帮助中国发展建设。如果只是卖电脑,大部分人都是卖小型机,而我们是卖微机。

  当然,后来我们也开始做终端。改革开放后我可以进入内地市场,见证祖国的发展,我觉得很有幸。现在国内的精英很多,IT领域发展的也很好。我们也非常佩服内地政府和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90年开始,中国内地逐渐推行互联网,2010年开始,IT行业的形势开始有一些变化,过去香港都是学习国外,但是2010年至2015年之间,我们发现内地在不断地创新和超越,衍生出例如支付宝、淘宝等创新产品,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内地的发展已经快过香港,接近美国。

  过去,我们在美国看到新的东西后,会转介到内地,但是这几年,有很多新的东西出现在国内,2010年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科技创新和IT行业,内地已经完全超越香港。

  中评社:内地在IT和创新方面已经超越香港,那您又如何看待林郑月娥上任后,大力推动香港科技创新的发展?有些人认为香港现在发展科技创新为时已晚,你又怎么看?

  屈国良:这就涉及到我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湾区内同步走,一带一路向前行。”香港不是发展的晚,而是条件没有那么好。一般而言,香港年轻人看中的是香港的市场,并不是香港的水准不高,但是香港的市场体量很小,发展起来非常困难。香港的优势就是能够率先接触全球前沿科技产品,但是香港要发展一个本地产品,市场就很小。在与国际人才方面的接触,香港也有很多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大湾区内同步走”。深圳以及大湾区内有很多企业,他们也希望走出去,但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没有管道,所以我觉得香港的一些中小企和初创企业,他们要到内地去找一些合作伙伴,将香港的市场辐射到大湾区。如果一个团队里有香港、内地的年轻人,那肯定更好,这样就能够将产品和服务带到大湾区去。

  我们同步走了之后,进而就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向前行,我们才有条件走出去。现在去“一带一路”发展的主要是国企和央企,因为他们的体量大,因此很多人误解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一定是很巨型的企业才有生意做,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大企业拿到订单后,会外包给中小企业去做,这也表明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中是有无限商机。

  中评社:您会鼓励香港的年轻人到大湾区或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吗?

  屈国良:我是鼓励的,香港年轻人可以在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寻找合作伙伴。有时候我建议他们去东南亚,但是我们也发现,香港的体量太小,很多人只是去考察游玩,一些企业还没有自主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合作的能力,除非一些独角兽企业。

  其实独角兽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太小,他们都需要和国内大的公司合并。

  中评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特区政府是有在大力推广的,但是一些基层人士反映,政府的推广浮于表面,没办法让企业和个人具体参与到“一带一路”中去,您怎么看?

  屈国良:如果要等政府去落实和推广,这是不对的。中小企要做生意,从来都是自己去找商机。政府有自己的作用,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遇到问题时,就需要找政府出面帮忙解决。

  中评社:对于香港而言,您认为“一带一路”目前最大的机遇在哪一个领域?

  屈国良:最大的还是建筑业。很多建筑工人可能是当地的,但是建材需要从各地转运过去,这就让香港的转口贸易有很大发挥空间。有一些中小企在沿线国家建了仓库,专门用于放置建材,这些建材经过香港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商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现在投资的一定都是最好的领域,2016年我在缅甸的时候,发现当地居民已经用上了4G网路,他们的消费已经在逐渐提升,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手机等移动产品的需要,让我们看到很大的商机。

  下一步,香港自产的一些晶片和软体也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售卖。

  中评社:您认为香港有在“一带一路”中可以发挥哪些优势?

  屈国良:国际人才刚刚已经有谈到。另外,香港在科创应用方面走的很快,这也一直是香港的强项。汇丰银行的系统,其实就是欧洲人写的,并且在香港应用,我们在应用科技这方面比较先进。在内地,一些科技的成功,在香港我们可以使之国际化,世界一些比较尖端的产品都能在香港得到应用。

  中评社:大湾区是9+2城市,在法律制度等方面都会有一些不同,您认为大湾区要发展还存在面临哪些问题?

  屈国良:每一个城市要有突破,然后才能够连成一个网,这个是很困难的。现在这11个城市,事实上也有一定的竞争,但是现在又需要他们相互合作,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即要竞争又要合作。如果在大湾区能够做到又竞争又合作,其实成功了一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实也是相互竞争关系,但是又必须要有合作。

  中评社:林郑月娥上任后提出给中小企减税,帮助中小企发展,您作为香港中小企国际化会长,您如何看待?

  屈国良:我觉得林郑月娥的这一举措是配合国际形势,不单是配合香港的情况。现在美国也在减税,中小企也在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回应国际竞争。

  中评社:所以您认为这个措施有没有真正帮助到中小企减压?

  屈国良:我觉得效果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体现,香港的税率其实已经很低了。

  中评社:您认为香港的中小企需要什么?政府要如何帮助中小企发展?

  屈国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资源和资金已经够了,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体系。据我了解,现在香港的中小企大多都是在单打独斗,整体的合作协调还比较不足。我曾经和特首提议,要加强驻粤办规模和人员,配合香港青年人到内地发展。不过现在驻粤办已经有了,反而我觉得香港政府现在是在鼓励一些非政府机构去内地,比如在内地开设医院等。另外也有提议在内地开设一个香港城,我希望特区政府能够牵头,让香港的中小企能够更多地进入到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发展,进而共同迈向国际化。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21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