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智库:一中同表 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一中同表 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


洪秀柱主张深化“九二共识”,提出应该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

  中评社香港5月25日电/北京市朝阳区农经办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潘佳瑭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发表专文《论“一中同表”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一直存在错误的解读,国民党人士普遍倾向于“一中各表”,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提出要走向“一中同表”,民进党人士否认两岸有共识,普通民众的认知则比较模糊和混乱。鉴于岛内对“一个中国”存在各种认识误区、错误言论和思潮,有必要厘清事实和真相,权衡利弊得失,凝聚两岸“一中同表”的共识,营造有利于和平统一的舆论氛围。”文章内容如下:
 
  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000年台湾当局陆委会主委苏起将这一共识表述为“九二共识”,获得两岸认同并沿用至今,成为两岸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基础。

  (一)国民党的立场。大多数国民党人士把“九二共识”曲解为“一中各表”,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少数人士甚至无视“九二共识”的模糊空间,把一个中国表述为“两个中国”。1995年李登辉访美期间声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导致两岸协商中断。1999年李登辉正式提出“两国论”,把两岸关系说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2001年马英九提出,“中华民国”接受“九二共识”一点困难都没有,因为此一说法是“一中各表”,大陆方面说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方则说自己是“中华民国”,既然双方意见不同,予以搁置,谈别的,希望大陆方面不要只提“一个中国”,也应提“各自表述”。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提出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明确反对“台独”,认为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也不是“一边一国”。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马英九提出“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呼吁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2013年马英九再次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在回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电中指出,“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本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此项‘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这实际上可视为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再确认。
  2015年洪秀柱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党内初选,提出“九二共识”的阶段性功能已经完成,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时,必须认真处理两岸的政治定位问题。洪秀柱主张深化“九二共识”,提出应该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具体内容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迭、宪政治权分立”。洪秀柱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主权宣示重迭,但不能说中华民国存在,否则就变成“两国论”。洪秀柱的主张在党内引起巨大争议和强烈反弹,以致引发后来的“换柱风波”;时任党主席朱立伦公开表示,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2017年国民党主席选举期间,候选人围绕两岸关系展开交锋。吴敦义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目前“‘统’、‘独’都不能谈”,谈“统”不切实际,“独”也不可能,“唯有和平最好”。洪秀柱则主张“一中同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终结敌对关系,两岸未来走向和平统一。郝龙斌认为,“一中”是两岸的共识,“各表”是台湾内部共识,“一中同表”在国民党内部没有共识,国民党的核心理念思想是捍卫“中华民国”,反对“台独”。吴敦义当选党主席后,多次强调“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表示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于它的涵意(含义),双方同意用口头声明方式做“各自的表述”,“你(大陆)表你的,我(台湾)表我的”,并在新的“党纲”草案中刻意强化“一中各表”。对此,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表示,“一中各表”是台湾的片面说辞,“一个中国”是两岸的共识,“各表”不是共识;曾连任三届台湾省议员的童福来直言,“一中各表”原来就是国民党自己说的;国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直接指出,“一中各表”实质上是“特殊两国论”,大陆对此始终不赞同。

  显然,“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不是一回事,国民党人士普遍主张“一中各表”,实际上是游走于“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中间地带,既有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政治宣誓,又有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提并论的曲意解读,个中原委值得玩味。

  (二)民进党的立场。民进党长期坚持“台独”路线,拒不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鼓吹所谓的“住民自决”和“主流民意”,其立场集中体现在“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常国家决议文”三个文件里。1991年,民进党通过的党纲公然提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主张独立建国,制定新宪。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声称“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根本不适用于台湾”,台湾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对外不再坚持使用“中华民国”。2007年民进党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主张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互不隶属,互不治理,“国号”应正名为台湾,尽速制定台湾“新宪法”,破除“宪法一中”迷障。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后,多次声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陈水扁执政时期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把“九二共识”歪曲为“没有共识的共识”,企图用所谓的“九二精神”来取代“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协商和对话的政治基础。2016年蔡英文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仅表示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对“九二共识”始终采取模糊立场。民进党“明日之星”、现任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则公开宣称“主张‘台独’不会改变”,“两岸关系是国际关系”。

  纵观民进党的立场,其实质是坚持“台独”路线,企图制造“一中一台”,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三)台湾民众的认知。从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至今1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台湾先后经历50年殖民统治、50年专制统治和20多年政党恶斗,受日本“皇民化运动”、国民党反共宣传、“台独”人士和媒体长年累月洗脑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比较混乱,普遍不瞭解两岸关系的真实现状,多数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少数认为是“一个中国”,有的只知道有“九二共识”这个名词,说不清是指什么。

  台湾民众长期处于封闭的政治生态,形成对中国、对大陆的复杂情感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对“九二共识”的认可程度。

  一是疏离感。台湾当局一直宣称“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早年的国民党对中共持续进行妖魔化宣传,民进党成立30多年来,不断制造大陆在国际上打压台湾的舆论,导致民众不清楚“中华民国”的性质,心理上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共和大陆没有好感,形成“仇共”、“疑共”和“反陆”、“抗陆”的敌对意识。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推行“文化台独”,通过修改教科书,把台湾史与中国史分开,把大陆称为“中国”,使年轻人从小就把台湾视为与中国并列的概念,形成“一中一台”的政治认知,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二是优越感。“台独”人士及其控制的媒体日复一日对岛内民众丑化中共和大陆,岛内电视、电台、网路和报纸每天有关大陆的话题几乎全是负面新闻,其中大多是歪曲事实的片面报道,即使有少数客观的正面报道,也很难引起关注。民众普遍认为台湾社会民主自由,经济水准和人文素质较高,科技、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而大陆没有民主自由,经济发展落后,人权状况不好,文明素质不高,即使对大陆有所瞭解,往往也不以为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三是恐惧感。多数民众对统一怀有强烈的抗拒心理,担心统一后会失去民主自由,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对大陆的“军事威胁”,希望永远维持“不统不独”现状,同时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台海开战,台军也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而且美国一定会出兵保护;支持两岸统一的民众可谓凤毛麟角。
  二、“一中各表”的狭隘性

  任何政治共识都是当事双方共同认可的立场与主张,如果相关立场与主张只是单方面所宣誓或坚持的,没有得到另一方认可,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不是共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通过对话和协商达成的共识,其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至于国民党提出的“各表”,则是单方面的解读,从未获得大陆方面认可。

  国民党主张“一中各表”,希望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或许背后有其逻辑和顾虑。一是希望保住国民党的面子。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在岛内长期一党独大,连续执政50多年,而且谋求“反共复国”,当时如果承认“中华民国”不存在,必然面临“法统”危机,只得抱残守缺,坚称“中华民国”是“客观存在”。民进党上台后,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在国民党人士看来,“中华民国”是国民党在100多年前缔造的,是国民党的政治荣耀和重要资产,尽管“中华民国”的政权落入民进党手里,但“中华民国”的牌子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只有“各表”才能为“中华民国”留出模糊的空间,一旦“同表”,“一中”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将一无所有。

  二是怕丢选票。受台湾当局长期反共教育和“台独”势力“去中国化”的影响,台湾民众心理上抗拒两岸统一,国民党担心如果不提“各表”,就会被“台独”势力攻击为“卖台”,很多选民可能不再支持国民党,造成选票流失,无法夺回政权。台湾前行政机构负责人郝柏村表示,“九二共识”的内涵就是“一中各表”,如果“贸然把‘一中各表’改成‘一中同表’,那就危险得不得了”。

  三是“中华民国”名称的存废也是个难题。对于是否保留“中华民国”的名称,国民党面临一种两难选择:一方面,国民党人士口头上坚称“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其实内心知道这不是事实,一个偏安政权怎么能称为“国”?另一方面,“中华民国”不能更名,否则就触及法理“台独”的红线,也就是说,台湾当局既不该使用现有名称,又不能改名,那怎么办?况且,国民党强调两岸交流与协商必须对等、尊严,如果台湾当局没有“中华民国”这块牌子,那么将来以什么名义与大陆进行政治谈判?

  诚然,中华民国是国民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历经一次次失败、最终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并创建的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对国民党来说,这是不容抹杀的政治荣耀和历史贡献。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已取代“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不是国民党的现实资产,而是历史遗产,特别是民进党夺取政权后,国民党与“中华民国”之间只剩下历史渊源,不再有现实的政治连结。况且,受“台独”思想影响,岛内民众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度也很低,据2016年3月台湾指标民调公司公布的数据,“两岸同属一中”如果是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81.6%民众不接受,9.2%能接受,9.2%未表态;如果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竟然有60.0%不接受,仅28.8%接受,11.2%未表态。国民党作为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重要政党,要想在未来两岸大势中占有一席地位,最好的选择是走出狭隘的政党意识形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为重,坚守“一中”底线,切实承担起促进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而不是只顾眼前的选举利益,继续强调“各表”,作茧自缚。国民党唯有从台湾民众福祉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正确看待“九二共识”与两岸关系,把“统独”问题向民众讲清楚,让民众瞭解两岸的政经现实,让选民知道统一给台湾带来的安全、政治、经济、民生等多重利益,才能赢得真正的铁票,重新取得政权,带领台湾前行,让台湾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糟。
  三、“一中同表”的可能性

  应该看到,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模糊性和局限性,最大问题是没有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进行讨论,更没有就具体的含义达成共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为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切实维护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确有必要从现实出发,探讨“一中同表”的可能性。

  “一中同表”作为对“九二共识”的巩固和深化,其要点可以分为现实基础和发展愿景两个层面。在现实基础层面,两岸可围绕“一个中国”与“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对以下基本事实进行确认:一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三是“中华民国”是一个政治实体,不是主权独立国家;四是“台独”严重损害两岸民众利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台湾的现状不是“独”,未来也没有能力“独”;五是反对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中华民国”这一名称可以且仅限于台湾当局在与大陆签订和平统一协议时使用,不得在国际场合使用。

  在发展愿景层面,两岸可围绕以下内容探讨两岸关系,逐步形成基本共识: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符合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是台海永久和平的可靠保障;二是两岸应当就终止敌对状态进行政治对话,达成和平协议,共同谋求国家和平统一;三是两岸应当深入探讨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与“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两岸达成“一中同表”,需要遵循先岛内、后两岸的时序。海峡两岸分隔已近70年,形成不同的制度环境,两岸民众的政治认知堪称天壤之别,特别是岛内民众普遍不瞭解两岸关系的真实状况和“统独”的利弊得失,在此情况下,岛内任何政党提出“一中同表”均需循序渐进,否则不能赢得民众支持,反而会使自身陷入孤立状态。两岸达成“一中同表”,可按以下时序推进:

  一是举办专题辩论,澄清思想障碍。目前岛内大多数媒体被“台独”势力所控制,“台独”人士与这些媒体沆瀣一气,以各种政治谎言欺骗民众。国民党则缺乏战略眼光和应对策略,常常拿香跟着拜,被动地迎合被民进党等“台独”势力误导的民意,不敢与“台独”势力正面交锋。结果普通民众难辨真伪,于是民进党成功地骗到了选票,上台后胡作非为,严重损害民众利益。民进党不学好,国民党不争气,正如洪秀柱指出,民进党天天说谎话、国民党天天不敢说真话,国民党长期有很多问题不敢辩、不敢提出自己的论述,话语权不知不觉就给了对手,整个社会变成是非不明、价值混淆、民粹当道。民进党确有超强的骗术和主导议题的能力,从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闹得热火朝天,到同年11月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惨败,再到2016年1月民进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无不显示国民党在比拼骗术方面根本不是民进党的对手,国民党如果还不说真话,将会更加边缘化。

  应该看到,谎言固然容易扩散,也有“见光死”的特征——容易被事实和真相揭穿,对付民进党的谎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行公开辩论。在这方面,国民党有成功的案例:马英九曾就ECFA议题与蔡英文举行电视公开辩论,结果蔡英文大败。后来马英九多次邀请蔡英文举行辩论,蔡英文每次都吓得不敢应战,躲躲闪闪,以各种理由敷衍过去。当然,马英九也有怯战之时,如张亚中邀请他就“‘一中各表’是否为台湾最佳选择”进行辩论,马英九就没有正面回应。事实上,道理越辩越明,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国民党可从台湾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围绕“一个中国”的政治现实、两岸实力比较、台湾的国际空间和尊严、“统独”的利弊得失等议题,利用电视、电台、网路等媒体举办一系列党内(党际)辩论会,打响舆论反击战,让不同观点正面碰撞,激烈交锋,牢牢掌握话语权,进而形成党内共识和社会共识。如果针对同一主题举办一、两次辩论不够,可以多举办几次,通过深入持久的充分辩论,告诉民众真相,揭穿“台独”谎言,讲清“独”之大害和“统”之大利,必然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
  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民众是否理解和支持“一中同表”,对两岸关系发展极其重要,而岛内政党的政治立场与民众的政治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可以说,在民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岛内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与大陆达成“一中同表”的共识,除非打算继续在野或准备下台。为了让民众瞭解有关两岸的简单事实、真相和道理,国民党可结合辩论的议题,与平面媒体结合,配合通俗易懂、简洁明瞭的文宣,用客观、理性、平实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批驳错误的政治观点,阐述正确立场和主张,同时发动中常委、党籍“立委”、党工和青年团成员举办专题讲座,或者上电视、进社区、进校园,勤走基层进行宣传,让“台独”谎言无处藏身,让正确舆论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让民众知道两岸关系如何发展对台湾最有利。

  三是明确政治路线。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国民党念念不忘“一中各表”,只是消极维持现状,把“不统、不独、不武”作为口头禅,一味强调“不”怎么,没有说清“要”怎么,路线模糊,完全没有方向感,感动不了人心,动员不了民众,这正是国民党的最大危机。相对来说,民进党有“台独”党纲,尽管对台湾有害,但方向感极强,反而骗取了大量民众支持。路线清晰是重振国民党的必由之路,只要相关辩论和宣传到位,让民众意识到两岸是命运共同体,体认到“两岸一家亲”,届时调整两岸路线可谓水到渠成,国民党可适时提出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和统”党纲,进一步凝聚民心,一举扭转在政党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四是推动政党协商。国共两党可适时举行正式会谈,发布新闻公报,阐述“一中同表”要点,形成政党协商成果,做好配套宣传,夯实民意基础。

  五是进行政治谈判。条件成熟时,由两岸政府进行平等的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确定和平框架,共议统一后的相关法律制度等重大问题。

  四、“一中同表”与和平统一

  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把两岸和平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身上,体现了最大的诚意和自信——随着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大陆瞭解的不断深入,支持和平统一的民众将越来越多。应该看到,两岸实力和影响力是不对等的,大陆以大事小,赋予台湾当局对等谈判的地位,这是对台湾当局和台湾民意的尊重。谈判不是“投降”——“独派”抛出的“投降说”,本身是弱者心态,是敌对思维作怪,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强大的大陆给予弱小的台湾以平等谈判的地位,岂不是大陆对台湾“投降”?需要指出的是,大陆尊重台湾民意是有条件的,这种民意应该是有利于台海安全和民众福祉的民意,而不是被“台独”势力误导的民意。

  在寻求“一中同表”方面,国民党可以做,民进党也可以做,谁抢得先机,谁将掌握舆论主导权,并最终赢得民心。对民进党来说,不放弃“台独”理念是死路,放弃才有活路。对国民党来说,应勇于承担“反独促统”的历史使命,造福两岸同胞。

  对大陆来说,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就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绝不会“武统”台湾。当然,如果“台独”政党政客敢于触碰大陆划定的“台独”底线,如果岛内没有任何政党能担负起正确引导民意的责任,如果两岸永远没有达成“一中同表”的可能性,那么,最终带来的将是台湾的灾难。

  台湾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值得整个台湾社会深思。
  注释:

  〔1〕“洪秀柱提‘一中同表’:整个中国内部宪政治权分立”,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50515/43766830_0.shtml,存取时间2015年5月15日。

  〔2〕“和平政纲让吴敦义畏惧?洪:可派人说明”,中评网,http://www.crntt.com/doc/1045/4/0/6/104540609.html?coluid=93&docid=104540609&kindid=13831,存取时间2017年1月12日。

  〔3〕“台媒民调:自认是中国人的民众竟然仅11%创20年来新低”,观察者网,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3_14_353909.shtml,存取时间2016年3月14日。

  (作者简介:潘佳瑭,北京市朝阳区农经办副主任、高级经济师;着有台湾问题专著《两岸关系视角下的台湾民主:我们该相信谁》)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299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